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成长机制(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成长机制发展)

卡尔顿高习 2024-07-03 09:50 1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如何建设?

(职业院校要积极落实教师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和到企业实践制度。现有教师每年脱产学习的时间不少于48学时,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2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脱产学习和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情况记入业务档案,作为业务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聘和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也是对学校督导评估和办学水平检查的重要内容。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安排到企业、校外实习基地或校内实训场所进行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训练,经考核或鉴定合格后方可聘任上岗。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从企业和行业组织中以及上进入职教师资队伍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经过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培训,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后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发职业院校书。五)关注教师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思路主要有团队目标与愿景、人才选拔与培养、创新氛围的营造、创新项目的推进。

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成长机制(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成长机制发展)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成长机制(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成长机制发展)


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首先应该满足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和所在岗位或岗位群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技巧,并懂得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这就要求高职的“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素质。传统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一般采用“送、下、带、引、聘”等方法来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双师型的教育,但囿于条件所限,上述方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师资培训资金予以保证和支撑,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升现有教师队伍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1、团队目标与愿景:明确建设团队的目标和愿景,如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师教学创新等。确立明确的目标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共同的方向和动力。

2、人才选拔与培养:根据团队目标,选拔具有教学创新潜力和热情的教师,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可以开展内部培训、外部学习交流、请专家指导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建设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作用有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造创新氛围

1、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创新团队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倡导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经验分享和教学理念的碰撞,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教师通过参与团队的培训、交流和合作项目,可以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加强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创新能力。

基于高职教育的校本教研及其优化实施 校本教研的坚持与优化

大力开展教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校本教研;优化实施

(四)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作者:薛小明(1972-),甘肃灵台人,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学校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实现对教师队伍管理的科学化。当前,如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题。因此,建立健全适应教育发展的教师评价机制既是体现学校管理理念,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增强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正确途径,也是加强对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发挥绩效工资激励功能的有力措施。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对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增强学校核心发展力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工作综合评估的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开展校本教研,教学目标要求更加具体,知识与能力体系要求更为系统,课程本身更具有实践性和可作性,并且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标、教材以及教学主客体关系的转变毫无疑问地对传统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本教研活动在高职院校中有其开展的合理价值,但其实施策略有别于基础教育阶段,需作进一步优化。

一、高职院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意义

(一)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就业服务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就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对的。没有基于课程和教学的研究,高职改革的推进无疑会举步维艰。作为非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更应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只有教研的参与才会不断改变教学的行为、状态、习惯,不断提升教学的品质、水平、境界,从而使教学始终富有生机、充满活力,这是使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的内在机制。因此,建立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相一致的校本教研制度,是高职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二)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培养教师自觉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把教学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是校本教研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教师要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不仅要继续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且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自己开发教材;不仅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提高能力,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要研究教学过程本身如何进行更为有效;不仅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且要研究怎样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校本教研所具备的这些特点,无疑都是高职院校保证教学改革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三)是创办特色高职院校的重要支撑

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它既可以体现在总体办学思路和治学方略上,也可以体现在教育模式、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上,还可以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等方面。办学特色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发展目标、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教学制度、后勤服务及软件和硬件建设无疑都可以反映出该校的办学特色。在高职院校启动校本教研活动,是立足于本校实情,依托学校自身优势,以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整合教学资源,开拓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科研、校本课程等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为教师提高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水平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丰富和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进而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其本质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自主性是其突出特点。学校依据所处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具体状况,依据学校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状况,通过开展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造就了高水平的师资群体,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本教研的优化实施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是校本教研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理解为:个人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专业是教师与理论的对话,三者相对,同时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校本教研要“基于校本”,必须从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教师专家三个核心要素的作用着手,并在新的层面上进行创新。

(一)加强自学精神,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

个人自学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是校本教研最普遍的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没有教师积极的个人自学,同伴互助就会流于形式,专业也失去了对象。教师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总结,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教师的个人自学与反思在内容上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自学与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

按教学的进程,教师的个人自学与反思包括课前自学、课中发现、课后反思三个阶段。课前自学是教师依据教学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补充不足,提升自己在理论或实践方面的能力,并对将要实施的教学做预测性的调整。课中发现是教师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实施、及时敏锐地发现问题。课后反思是教师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对已发生的教学行为作系统化的梳理与总结,这种课后反思的主要策略有:记录教学片断、总结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等等。学校还应该对教师自学与反思的成果提供支持的平台,及时把本校教师的反思性文字汇编成册,便于交流总结。

(二)搭建互助平台,实现教师的经验共享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在许多高职院校当前的运行体制下,教师因为不坐班,很难有机会与同行进行必要的交流与对话,教师的教研变成了个体式的劳动,多数教师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组建基于校内的“研究共同体”,重视教师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互助、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在管理模式、制度建设、激励与评价机制上努力创造与搭建有利于教师科研的互助平台,提高同伴互助的效果。

高职院校在帮助教师科研互助、实现经验共享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信息交流,通过对话,座谈、讨论、研讨等形式交流教师们自己的体验、心得以及教育教学的成功案例,互为它山之石,促进共同提高。二是课题协作,通过共同承担完成对某个问题的研究任务,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是其活动的表现方式之一,其长处在于,教师有了互相切磋教学问题的伙伴,教师之间可以分享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技巧,可以共同分析教学情况,共同磋商教学改进策略,以加强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关注和改进,同时也可以学习同伴的教学经验。三是相互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观摩和评价,使教师有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达到共同提高。

(三)利用行业资源,实行开放式的专业

专业是指各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校内开展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合作单位都拥有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知本地信息资源的技术骨干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行业资源优势,通过专题报告、现场指导、专业咨询等形式来指导学校的教改实验和推行研究者的实验成果。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但就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实践证明,只有把实训基地与合作单位的实践技能经验和校内教师的策略性理论经验相互并轨、融合进教学过程之中,校本教研才能得以生动而有效的开展。

总之,随着校本教研理论的深入和实践的深化,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日益渗透在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所有教学过程之中。高职院校要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办出高职特色,需要也必须把校本教研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开展。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对于高职院校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陈旧观念和单一模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促进高职教育实践的深化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董陶陶.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实施途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7期.

[4]赵小平,肖智勇.“科培研一体化校本教研”创学校特色[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第20期.

[5]毛佩清.经济欠发达地区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6]张仁华,秦建红.关于高职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是不争的现实,教师的职业压力大,地位低,待遇。故而,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职业倦怠感强。所以,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这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心理基础。有了它,教师专业化成长才有了“核动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紧分分秒秒学习充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要做学习的有心人,要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3.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共同提高

3.1建立新的听评课制度。校级进行“指导性听课”,主要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作具体的指导;备课组长进行“研究性听课”,主要是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进行研讨;教师间进行“互助性听课”主要是教师间通过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3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生活会、读书交流会;开展教育思想、方法和校本教研大讨论,通过相互交流、激烈的辩论,使教师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3.4实行年轻教师导师结对活动,促进新老教师(六)加快推进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有效的教师聘用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负责制和聘任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委下的负责制和任期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有利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重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4.反思教学实践科学公正地进行考核和奖惩,一方面为教职工晋级、奖励及人事调整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对教职工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对教职工的工作起着导向作用,也促进了教职工的心理成熟。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从教研组工作量化评估、教师教学常规工作量化考核、班主任班级工作量化考核三个方面制定好量化细目评分表,将考核结果归入教工档案。为教师的业绩考评保证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力求做到量化细目涉及岗位工作各个主要方面,量化评分标准突出重点,教工明确考评目的,通过全员的积极参与。产生较好的效果,起到激励作用。,总结经验教训

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起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制度。教师要以检查、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为手段,、诊断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学。

写课后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通过反思使老师认识到自己日常教学的成功之处,增强自信;也让教师能及时总结发现教学的错误和败笔,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实践+反思”,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减少失误、专业不断成长。

5.重视教在学校健全教师评价机制的过程中,为了使教师评价工作得到教师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使评价机制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杠杆,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育科研,促进专业成长

教研组要安排好校本研讨时间,根据教师在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订好校本研讨的主题,每次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要集中研讨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或学习课程标准及一些教改前沿的理论文章,做到定主题、定发言人、定时间,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要重视校研讨课的质量,采用自学和培训相结合,努力创设教学研讨平台,营造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要鼓励教师思维和教研的再创造。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要强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健全机制 [健全教师评价机制,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3. 教师科研能力不高,缺乏创新思维和方法,难以与行业发展和需求相结合。

一、健全教师评价机制,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发展的需要。

4、创新项目的推进:设立创新项目,鼓励教师提出教学创新方案并给予支持。可以设置创新奖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促进教学创新的成果落地和推广。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决定着老师的努力和发展方向。随着绩效工资的实施,清醒地意识到:在学校管理中,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和学校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原先的评价机制基本上都是奖惩性评价。这种对教师的评价是一种面向过去的评价,主要着眼于教师过去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必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介入课程开发以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从理论上讲,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有研究表明,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发现自己比原来能够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而且教得更好,在课堂教学中更能指导学生使用学习材料和指导小组学习,对学生的期望有所变化。另有研究显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实施其参与发展的课程纲要之间存在正相关;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令教师对所教内容有更多的准备,也更为自信。可见“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课程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变革过程,因为课程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重建他们的知识观及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课程开发意味着对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协作阐述知识的方式所进行的不断的重组,同时对他们的教学进行再思考。这样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或者说是主持者。已具备的素质、已承担的和已取得的工作成就,以教师是否符合学校的某些要求作为评优树先的标准。评价体系指标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显性因素的评价标准设置比较完备,而对隐性因素的评价标准的设置则不足。评价信息的获取渠道比较单一,淡化了教师自我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忽略了大部分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不能对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应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从而使我们整个教师队伍内涵性发展相对缓慢。另一方面,学校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实施教师的目标管理。随着学校内部实行教职工聘任制、评先树优名额定额分配、绩效工资的计量和分配等新问题的出现,对教师评价的工作必须尽快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如果因为对评价的意义和目的宣传不充分,评价指标或权重的设置不科学,造成部分教师对评价持应付或的态度,会导致评价的结果与工作实际出现偏。假如把这样的评价结果作为聘任和评优的依据,则势必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既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团结,也影响了学校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一种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驱动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达到预期目的,学校要增强核心发展力,就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机制。

二、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必须确立评价主体多元化、科学、客观、公平的原则。

1)加大宣传,形成共识。只有当教师将评价的思想观念全部吸收并内化之后,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要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使教师认识到对教师的评价就是确立对教师的衡量标准,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和调控,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不断总结、不断发展,同时也促进学校的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评价不仅仅是管理者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2)以人为本,群策群力。思想明确后,根据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的工作任务及绩效工资发放相关规定等内容,借鉴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和国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新汶中学教师工作综合评估方案(讨论稿)》,全校教职员工人手一份,以年级组、学科组为单位,对草稿的内容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根据教师的意见进行汇总、研究和讨论后再对草稿进行修改,然后让老师们再讨论,再修改。反复几次,在解释、协调的基础上,制定《新汶中学教师工作综合评估方案》,经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3)主体多元,真实全面。在实行对教师工作的评估中,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着重加强过程性评价。评估结果计入教师的评估成绩,实行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评价指标实行量化。建立开放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强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诊断和反思。尝试让每个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并通过召开座谈会、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收集家长的反馈信息,通过教师评、家长评、学生评、同事评、学校评多种形式相结合,广泛全面收集评价信息,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老师不断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建立科学、发展性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与方法。

(一)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是否公平、公正、合情合理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对老师的评价是教师自我评价、学生问卷评价、家长评价、集体评议相结合的综合结果。教师拿到自己的评价反馈后,如有异议可以向教师工作评估委员会提出申辩要求,学校对老师的要求必须认真对待,给予合理的解释说明,以消除评价异议;如果评价过程中确有误,则必须予以更正。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评价指标由学生评价指标和学校评价指标两部分组成。学校评价指标由学校按实际情况和学校阶段性管理需要来制定。每学年的优质课评选和教学能手评选工作都是在这些评价标准的规范下进行,根据评选结果择优产生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这些评价标准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可观的效益。

(四)教学质量的机构和组织体系是质量评价的关键。建立跨年级、跨学科的校本教研课制度、教学信息即时讨论反馈制度,教导处、教科室、年级组、学科组四级负责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组织工作,教研员具体负责相应学科教师听评课的组织工作,给参与听评课的、教师发放《课堂教学平评委评价表》,给学生发放《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表》,课后即时组织参与听课人员对该课的点评,汇总师生点评意见,反馈给相关教师,并根据点评意见打分,记入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完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性意见。为获得更为生动的材料。通过走访、座谈会、教师节茶话会、校友聚会等形式,使调查结果更全面、准确。当然,教师评价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应该因校制宜,与时俱进,在评价教师的过程中,力求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不断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和改进功能,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发展力,确保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什么是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

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从追求功利价值到追求价值,追求人生价值;才会从追求教学技能到追求教学模式,追求教学境界;才会由匠师成长为能师(经验型教师),最终成为人师(专家型教师)。

楼主可以参考以下资料:

山东“十一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

“十五”期间,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山东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也不断加强,教师数量有了较大增长,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师资素质进一步提高,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建立。但是,目前山东省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目标还不相适应。为了更好地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加快建设能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职教师资队伍,特制定山东省“十一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 一、“十一五”期间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教师法》《中华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抓手,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落实教师的职业证书制度,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建设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

二、“十一五”期间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任务目标

(一)强化思想教育,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以理论、“”重要思想和为指导,教育和教师自觉履行《中华教师法》《中华职业教育法》规定的义务与职责,忠诚和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自觉性,为经济发展与进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省教育厅、劳动和保障厅、经贸委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到“十一五”末,省级重点以上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经济欠发达县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职业院校达到30%以上。“双师型”教师中专业课教师要具有相关工种职业资格(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实习指导教师要达到职业资格二级()以平。

(四)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要继续扩大规模,保持逐年增长,为中等职业教育输送合格师资。职业院校要合理调整教学安排,保证所有教师“十一五”期间完成240学时的岗位提高培训任务。山东省各级各类职教师资培训机构要统一规划,分工协作,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充足的进修培训课程和课时。具备条件的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技术学院)要积极承担为职业院校培训实习指导教师的任务。

(五)重视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培养,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末省级重点以上职业院校教师中专业带头人达到20%,其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实际上给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职业院校达到10%,中青年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省级重点以上职业院校达到30%,其他职业院校达到20%。

点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才能脱颖而出的机制。 三、实施措施

(一)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保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的有效使用。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市、县(市区)财政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本地职业院校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职业院校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校本培训和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教研活动等。

(二)职业院校要认真组织好校本培训。利用校本培训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校本培训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实际作能力为重点,同时,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规范,强化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检查与督促,教师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重点是帮助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方针,研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教学能力。 (三)加快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扩大职业院校的办学自。建立职业院校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在“总量控制、微观放权”的原则下实行灵活的职业院校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允许职业院校吸纳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企业和行业组织中以及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进入职教师资队伍。 (四)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快建设具有合格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改善职教师资队伍的结构。积极推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持书和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上岗。

各级职教师资培训机构要认真做好职业院校教师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轮训工作。要围绕培训需求,本着查缺补漏的原则改进和完善培训课程,设置培训项目。专业技能培训要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或与其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作,为参训教师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提供帮助。 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对职业院校教师申请职业技能鉴定实行优先和优惠政策,应知部分的理论考试要结合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教学的需要,应会部分的实际作鉴定应尽可能结合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的实际。

各级教育、劳动和经贸部门要积极和选拔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以及上热心职教事业、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或退休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联合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人才储备库,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我们鼓励教工参与,通过管理的途径,组织教师参与学校的重要工作的决策,从而激发教师积极性。成立教育教学研究小组,由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实行由教工代表参加的行政联席会制度,教工代表“参政”、“议政”;坚持教工制度,参与学校工作决策。这种参与制度,有助于形成教师主人翁意识和感,产生“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情感,使教师对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与学校产生目标认同,从而自觉积极执行决策,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维护学校声誉。供职业院校选聘使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职业院校要与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合作关系,把聘请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定期组织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 要保证教师的工资报酬,允许职业院校用教师编制的15%自主聘用教师,门按核定的教职工编制全额拨付教师人员工资,教师的工资报酬由职业院校从门核定的人员经费中支付。

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及其主管部门要支持和鼓励所属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对提供教师的单位给予政策优惠,对在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人员从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六)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创造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各级门和职业院校都要把对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列入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选拔不少于专任教师总数5%作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保证他们每年参加不少于1周的市级以上培训,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逐级开展评选职业院校“”、“中青年教师”活动,对评选出的、教师要广泛宣传,大力表彰,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影响和带动山东省职业院校干部与教师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争创佳绩。在职业院校中青年教师中定期组织“教学技能比赛”和“专业技能比武”,对优胜者在干部任用、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方面实行破格使用。积极创造条件,定期选拔和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和骨干出国深造。

(七)深化以收入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坚持重实绩、重质量,学校收入分配向教学一线、向贡献突出群体倾斜,实行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津贴制度和动态管理。对在教育教学、专业建设、教学研究以及学校发展等方面有突出贡献者要给予奖励。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情况的考核,根据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质量,实行专业技术职务校内“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并与工资津贴挂钩。逐步完善职业院校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收入分配制度。

如何构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撰写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上传至校园网上交流。开展评比,汇编交流。

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 民族振兴,教育是根本,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要 发展,教师是关键。同志指出: “一个学校能不能成为 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挥在哪、有觉悟的有 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在教师的所有素质中,师德最为重要, 是教师之灵魂。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关系到的办 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面对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师德 建设的垒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造就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学人为 师,行为世范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作出 贡献。 一、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统一协调机制 以教师为本, 的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垒 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做好师德建设工作,必须统筹 兼顾,突出重点,形成合力,健全机制。建立统一协调机制是师德建 设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内容。教 育部明确要求,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 作全局的大事,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加强,统筹部署,切实 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人员落实。 二、以教师为本,构建教师的成才成长机制 以教师为本, 同志讲: “要教育,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以营 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 ”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 1 和培训,要从思想教育人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特色理 论体系,认真学习《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 、 、 法规,以为指导,营造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教 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用正确的思 想观念来教育学生,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学生。 三、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 以教师为本, 以教师为本 、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 “师德考核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 对教师做出善恶判断,确定其道德价值,表明自己褒贬的一种实践活 动。 ”这种考核可以激发教职工的荣誉感和职业感,能够进一步强 化良好的职业道德,改进和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 第二、健全师德建设的奖励机制。学校要把对教师道德规范要求 纳入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具体决策之中, 要将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制度 化,要注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奖励与舆论导向相结合,在 精神奖励上,通过开展评先创优活动和倡导高尚的师德活动,树立教 书育人的典型,以掀起树形象、学榜样、找距、作贡献的热潮,充 分发挥典型任务的激励、向导、作用,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 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在物质奖励上,通过设 立师德奖励基金,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师予以表彰和重奖,在 住房、晋级、评聘,职称评审、进修深造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教师 发表的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13-03有关教书育人的文章、著作,应以教育科研成果对待。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的舆论宣传。通过校报、宣传栏、网站等多 2 种形式宣传师德先进,如在校报上开设“名师”专栏,建立师德教育网 站等,以扩德宣传网络的覆盖面,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 性,利用每年的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 育活动;通过“教师” “师德标兵” “班主任”等评选活动,对那 、 、 些思想道德素质、教书育人事迹突出、贡献突出、学生称颂的优 秀教师大力进行表彰,广泛宣传先进事迹,交流教书育人工作的先进 经验,以倡导尊师重教的好风尚。 四、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动态机制 以教师为本, 教师的师德行为具有外在性、主动性、善恶性、可塑性的特点, 可以通过教育、评价、监督来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构建监督、 教师职业良心自律监督等方式来调控教师的师德行为, 最终促使教师 自觉履行师德义务。构建监督机制也应做好如下工作: 、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共同参与的“四位一 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一是建立师德建设的与监督机构。二 是建立师德建设督导队伍。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 第二、建立系统完善的约束制度。学校要依据《教育法》《教师 、 法》以及有关法规、条例,从增强敬业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师 德风范入手,制定本学校《师德建设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 则》 等制度, 重点强化教职工队伍在思想道德、 教学纪律、 教学风气、 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等方面的和义务,通过举办培训班、经验交 流座谈会、观摩教学、参观访问、学习典型等多种形式,使师德教育 制度化、科学化、有形化、经常化。 3 五、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信息反馈机制 以教师为本, 反馈是控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构建信息反馈机制,必须做 好如下工作: 、信息反馈要迅速、准确。信息具有滞后性、时效性特点, 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反馈的时效和速度, 一旦发现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 题,就应及时汇报,迅速向决策机关和管理部门反馈,信息反馈者要 对了解的情况进行分析,认真核实,对所掌握的材料认真筛选,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以保证信息的价值及准确性。 第二、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建立一支有高度感的信息 反馈队伍,形成信息网络,建立必要的信息反馈制度,明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建设,是保证 高等教育质量和体现高等教育精神的重要一环,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构建和谐的有力实践,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之所在。作为的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 观为指导,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扎扎实实地将师德建 设抓紧抓好。 4

2.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如何推动教师教育发展

3、创新氛围的营造:营造积极、开放的创新氛围是关键。团队需要鼓励教师提出创新想法,并给予支持和认可。

一、不断完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不断进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合格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师德的升华在于高尚的人格。我们要求教师在心理、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从严律己,以身垂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思想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落实各项教育法规的学习制度,依法治教、依法治学,弘扬敬业爱岗精神,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全体教师都能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要树立起教师正确的教育思想,懂得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首先是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近年来,我校围绕专题研究,认真进行学教活动。学习以来历次重大会议的精神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领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和教育观念。“”重要思想,使全校教师切实将教育职业与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信仰,提高思想觉悟,明确个人价值取向;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坚定教师职工的感、使命感,增强师德修养,提高执教水平。学习开县先进教师群体的英雄事迹,组织教师观看八集专题片《师德启思录》、观看名师录象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来激发教职工奉献教育事业的。我们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了“修身立德,做满意的教师”的演讲比赛。坚持文明处室的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对促进教师形成敬业爱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学校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做专家学者型教师

教师教育科研的意义在于: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改进工作,获得教育质量提高的成果;提高自我,获得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进行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策略。时代要求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广大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教学技巧,还应通过教育科研实践,不断取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在教育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课题研究使我校的教育科研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近年来,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教研工作的10多个文件,使教育、教研、教改走上了规范化的管理道路,大大地推动了我校教育、教研、教改工作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全校科研教研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坚持研教结合,以研促教,大胆创新,努力实践,写出了很多质量高的研究论文,制作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课件、教案,并在各级各类学术团体中频频获。其中获全国及省市级等级奖的87篇,获万州区级奖的612篇。在各级各类书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143篇,独著、主编或参编各种教学辅导书及学术著作64本。

我校共有子课题5个,市级课题6个,区级课题8个,目前已结题验收4个。这四个课题是:重庆市级课题《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研究》、万州区级课题《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研究》、《中学生人格心理与学习能力实验研究》、《研究性学习选题与组织实施研究》。正如专家组在成果鉴定意见中指出的那样“该课题主研究人员务实工作,付出了艰辛劳动,研究带动了一批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增强了教师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参研人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研究方法切实可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了一批论文,开发了一批课件,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其成果具有很强的作性和实效性。”

三、落实校本教研制度,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是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及教研,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师或学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开展研究。专业: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形成“优势专家群体”。

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十分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使校本教研活动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策略。在全校教师中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教师每课有一次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每周参加一次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每学年上一节校级研讨课;每学期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或典型案例);每学期编制一份试卷或制作一个课件。教师们深有体会:“在研讨过程中,我学会了等待,能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学期课改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会了分享,即师生间的双向沟通、彼此给予,是不是强制,是欣赏关怀,不是训斥和指责;学会了宽容,胸襟变得开阔,气度变得豁达,更加珍视个性,尊重多样化;学会了合作,与、与家长、与同事、与学生;更重要的是有了一定的创新理念,知道了课改,课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的创新。”校本教研,让教师们发现了个人专业成长的可能,为教师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我校校本教研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努力实现出名师、出质量、出特色、出理论的奋斗目标。

建立了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教师合作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行动----反思”作方式,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素质全面提高

研究性学习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者、促进者、设计者、合作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教学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这些要包括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的能力、新知汲取的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反思能力、合作性教学的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因此,不断提高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五)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来源。各级教育、劳动和经贸主管部门以及职业院校都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研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在我校得到了有效实施,我们十分重视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确立了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鼓励创新和实践、学会欣赏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了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等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了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并能指导学生有效运用,能认真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特点,提高研究性学习指导的有效性。

五、不断开发新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全新的理念,诸如教育化、促进教育的理解、关爱自然、注重个性发展等,以及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科学本位向科学与人文整合转变、集体统一性教学向个别异性教学转变、知识技能接受教学向知识的主动建构转变等基础教育的未来取向等。只有继续学习各方面的理论,才能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材,促进教师观念转变

就本质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这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何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

(三)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

一.以“目标管理”从精神上激励教师们实现主体价值

目标管理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制定岗位目标,层层签订状,总结检查反馈。使工作任务和明确化,具体化,把客观要求变成个人努力的目标,同时让大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多种需要的机会,使个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和,增强感,努力满足自尊的需要,创造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使目标具有主体意义,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行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多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获得成功,使目标对每个人都具有吸引力,对人的行为有鼓舞作用。

二.把聘任制的竞争机制引入人事管理,激励教师的感

正确落实教师“双向选择”聘任制,是把竞争机制引入人[3]董维佳.找准定位 丰富内涵 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事管理,是富有挑战性的,但有一定群体压力。在如此的情景和气氛中,促使人们心理出现应激状态而提高心理活动水平。“双向选择”聘任的范围从处室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之间进行,这种“优胜劣汰”的双向选择聘任,增强了教工的感,增强了教工竞争意识,打破了人事管理制度上僵化现象,激发了教职工积极向上的士气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做足做实“量化考核”,激励教摘 要: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校本教研对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创办特色高职院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校本教研的个人自学、同伴互助、专家等三个本体要素进行优化实施,可以更好地作用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师的积极心态

四.推行“拜师学艺”,以典型的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教师的成长

在青年教师中间开展“拜师学艺”活动,也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增强了青年教师的成才意识,促进了青年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青年教师是我们学校的财富,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在青年教师中大力倡导推行“拜师学艺”结对子活动,增强了新老教师角色意识,促进了新老师工作热情和进取心,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新的教学骨干。同时榜样是人行为的参照像,如能树立科学、合理、吸引人的“参照像”,就会把人们的行为导向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从我校的教师在不同的层次,根据各人的优点,培养树立了一个个典型模范,让青年教师找到学习的榜样,进而达到快速的成长!

五.实行“奖励、分配制度”激励对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实行工作量津贴制度,按各人的工作量发放工作量津贴,打破“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多干少干不一样;用实行考勤奖励制度,奖勤罚懒;以业绩奖励制度,鼓励和增强教师“名师意识”。这些制度的实行与“目标管理”、“量化考评”、“双向选择”等制度挂钩,互相密切联系,对促进教工努力工作,积极进取起到有效激励作用。

在管理工作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就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关心教师的生活以满足教师物资生活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满足教师精神生活的需要,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以满足教师希望得到荣誉、受到尊重的需要。学校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能极大地增强学校群体内聚力,形成一种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八.恰当运用“学校影响力”,以情感激励教师积极性的提高

“一个好,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广博精深的专业水平,以及教工努力干事业的工作魄力,对学校事业发展的高度感、事业心和创造性的办学实践,是吸引教工积极参与,并产生愿意跟着干的行动的巨大力量。实际上,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是多角色的扮演者,的管理才能和积极工作的榜样,具有无声的影响力,是激励群众积极性的最有力的手段。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什么教育融入职前准入

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利用企业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接纳职业院校的教师参加生产实践训练,帮助教师了解企业的工艺流程和组织运作,提高教师的专业动手作能力。

常说“教育者先受教育。”当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水平时,受教育者水平亦会提升。故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职业道德品质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有了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与应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具备的知识与以往各位老师从事学科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是有显著区别的。以往学科教学所要求教师拥有的知识,主要由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要素组成,其中专业知识居于首要地位。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除了要拥有原有知识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充电,这些急需补充的知识主要有: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

常见教师职业道德德育方法

说理疏导法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指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循循善诱、说服,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以满足对教师的要求。包括讲授、报告、谈话、讨论、辩论、阅读书籍报刊等形式。

2、榜样法

榜样法是一种实际、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是指通过模范人物的作用以及先进教师的典型事例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人们常说: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榜样为镜子,便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也能发现个人优势增进信心。

3、对比教育法

4、个别教育法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各科教学的特点,注重对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加大学生对教学评价力度的同时,选择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公正、客观、准确的反映教学的实际。

个别教育法是针对教师道德品质的异性,用交心谈心的方法,去解决教师道德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教育者联系教师的情感,了解教师道德情况的基本方法。这要求教育过程正视教师个性异;注意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意进行职业道德个别教育时的艺术性。

5、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培养教师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强师在实践锻炼法时可采用理论实践、活动实践,以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等具体的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18875982367@163.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