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孙权劝学课堂笔记小红书

卡尔顿高习 2024-07-03 09:52 1

孙权劝学 的教案和翻译

《孙权劝学》 教案范文(三)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孙权劝学课堂笔记小红书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孙权劝学课堂笔记小红书


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孙权劝学课堂笔记小红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进一步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务呢?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军师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

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体会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设计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预习反馈:

教师补充: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家,史学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大事。

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对比”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翻译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环节设计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检查:

1、请学生试背诵全文。

2、翻译下列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卿当涂掌事

二、课文研讨:

1、复述课文

2、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3、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4、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5、提问:方仲永天资聪明,而吕蒙后天就学终成大器,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教师小结 :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课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四、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孙权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吕蒙就学

吕蒙味学: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的作者【司马光】他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建隆元年】到【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共1362年间的事实

·附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我认为应该是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适当运用。“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自主学习简单的文言文,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运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因为本文是自读课文,因此这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起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孙权劝学》教学反思2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范读 ──速读──竞读──研读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反思3

为了更好地上好这一节课,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广泛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资料,正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细致了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能力,选用适合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根据文言文教学的需要,我选用了以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1、教学思路清晰。在教学过程中,“读”贯穿课文始终。课伊始,通过“三读”(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课文,让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读懂文意;学生研读对话,读出语气。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感悟文章主旨,收到较好的效果。

2、小组合作有实效。本节课小组合作的任务是疏通文意。在课前,我对这个环节持犹豫的态度,因为我怀疑学生们的能力。但结果让我兴奋。我想,这也得益于小组合作任务明确(将个人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全班讨论),学生有研究的目标,合作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得到落实。这个环节的效果在随后的开火车轮流译文时得到证实,这也让我享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在自信的同时,我必须冷静地思考这节课的缺失。因为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从课堂教学的容量而言,如果以一课时教学,课堂容量偏大,如果以两课时教学,教学内容又有单簿之嫌。为了求得课堂教学的完整,思考良久,最终决定安排一课时教学。所以课堂容量偏大,课堂节奏偏快,因此导致了某些教学环节不够丰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孙权劝学》 教案范文(一)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说教学设想。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演课本剧等,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精心制作PPT课件,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见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 教案范文(二)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2.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3.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孙权、吕蒙)

我们在《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劝学教案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劝学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教案 篇1

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孙权劝学》是人教社20xx年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选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吕蒙在孙权劝说下认真读书,才略长进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既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设计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练习(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学情学法分析

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3.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及两个成语,把握文意;

2.难点:品味人物对话并据此评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与准备

1.方法:自读法、质疑文题法、讨论法等。

2.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相关学习资料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 善劝 肯学 敬才)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对比)

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板书 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 先叙后议 《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 对话描写)

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完成课后练习一。(板书:开卷有益)

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选做)

1.课下搜集与学习有关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一段“就学”时的情况。

3. 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4. 学完本课,你肯定有所感悟,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15 孙 权 劝 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详、正) (略 写) (详、侧)

孙权 劝学 —对— 吕蒙 就学 —话— 鲁肃 赞学

(善 劝) (肯 学) (敬 才)

刮目相待

启示:开卷有益

八、教学后记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问文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教学环节如能紧凑一些,将随文练笔放在课堂上练习,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劝学教案 篇2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时

一、导入:

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讨: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

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

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

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字。

不鲁肃叹学: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

3、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么,作者讲到了学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

明确: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

二、文本研析:

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所学”是“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非利足也。“利”为使动结构,“使……锐利”。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水”名作动,游泳。

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2、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重要作用,同学们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中讲到了学习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运用的论证手法又是什么呢?

明确:比喻论证。

登高博见;臂见者远;声闻者彰;舆马者致千里;舟楫者绝江河。

学习可以弥补一个人的不足。

总结(和“人”联系到一起):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

3、同学们将自己在第三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明确:风雨兴焉。“焉”释为“这里、此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是一个表承接的连词。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锲而舍之。“锲”意为“雕刻”。“而”是一个表设的连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为名作动,“向上”、“向下”义。

用心一也。“用”意为“由于、因为”。

蟹六跪而二螯。“而”表并列的连词。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特殊句式,判断句。

4、这一段阐述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有关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用的是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呢?

明确: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成千里、积小流成大海 —— 贵在积累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专心致志

三、总结:

课文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手法,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面三个方面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生动形象、明白晓畅,论证严密,不愧为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劝学教案 篇3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8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堂稚——推继——断桃——逃

3、加一加:前——剪子——孟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

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3、全班汇报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

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四、分角色演课本剧。

五、扩展练习

收集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附】《孟母断织劝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孟母断织劝学》是一个剧本,讲的是孟子逃学回家后和孟母的一段对话,孟母知道孟子逃学回家不想读书后,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而是以剪断快要织好的布来激励他,告诉他,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是不太深刻;对文中出现的语言不会加以运用。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活泼好动而又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表现欲望的普遍特点,如果把课本剧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会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于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挖掘课本中那些语言生动形象又蕴含人物的动作描述,内容生动有趣的课文组织学生分小组编演课本剧。例如教学《孟母断织劝学》这篇课文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的,括号里的话提示了场景、人物动作、神态;括号外的内容是人物的对话。讲述了我国古代大学问家孟子的母亲教育他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逃学的事。孟母以剪断布无法再接,比喻学习如果间断,将-无所获。刚开始编排时,绝大多数的同学虽然已经搞懂了文章的内容,但只会照着书来念所谓的台词,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独特创造。

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文字,而把他们认为平淡无味的课文变成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课本剧呢?学生们就自主地提出由他们自己去改编、排演。于是我就让他们自主讨论确定一篇声情并茂的课文《孟母断织劝学》作为剧本的题材,然后根据学习小组的编排方式进行表演。在这一次的表演活动当中,我很高兴地看到每一个演员都是那么像模像样,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是如此的透彻,就是连平时最讨厌上语文课的万通同学在扮演孟子时也是那么投入,那么专注;当其他组同学在表演时,每一个同学都看得那么认真,每一个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

在这节课上,我教的轻松,学生们更是学的轻松快乐,可以把课文在舞台上演出来,还可以让自己当一当演员,他们真高兴。就这样孩子们自己说自己演,自己评论,自己说收获,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好的多,也要顺利的多。下课响了,我和同学们似乎还留在演出中,都觉得不尽兴,有些同学听我说下课了,他们大声喊着:“老师,下节课我们还来演好不好?看着学生喜形于色的表情,我身心愉悦的结束这节课,因为今天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演绎 一堂精彩的课本内容,发现了许多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了 同学们对学语文的态度,也让我看到了今后自己教学中新的思路。

劝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提供统治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高中语文《孙权劝学》ppt(必修一)

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所谓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

ppt: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有多媒体协助教学,课堂容量,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补充。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根据《孙权劝学》回答问题。(可用原句)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2)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

希望我们能够成为朋友O(∩_∩)O~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为读的时候需要断句的地方,特此标明,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问题回答:

(1)因为: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从吕蒙的变化中,我知道了: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书是第二课堂、是我们的老师,对我们增长知识大有帮助。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O(∩_∩)O谢谢~~

有任何疑问请追问我,一定尽力为您解答。

孙权劝学的几个问题。谢谢!

教学依据 《孙权劝学》是从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中节选的,司马光 (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资治通鉴》对于后世之人以史为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篇小故事对于我们也颇多借鉴价值。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如何用好这篇教材?我以为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来说,教材编写者将它编入人物(且均为“不平凡的人物”)单元,很显然是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来作文章。从阅读的本质来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要从文字作品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与作者建立一种人与人的精神联系,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实施精神上的交流,从中促进自己的成长或发展。那么,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或发展。这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很难说有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入研究。当然,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一并加以重视。如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总之,力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整体推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全文,注重对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运用。2.体察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对人物的分析能力。3.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鼓励学生多角度从文中得到启示。[教学方式]用“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理念及行为组织、参与并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一、入境发问教师口述劝学的故事,创设情境,学生针对劝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下: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面对这样一个劝学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这里发问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要真诚的面对学生的发问,机智的处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整合为有序、有机的“资源”,实在地纳入整节课的学习中。二、文意释难(次合作)1.自主读课文。2.分工解读文意。全文有两个对话的场面,左边的同学合力译读个场面,右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二个场面。要注意:一读懂文章写的内容,二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三你还有什么问题?有疑问的可以问老师。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相机点拔学生,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文言知识来解决这里的问题。3.交流共享。交流共享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读懂内容。三、赏文解“疑”(第二次合作)1.齐读课文。2.明确已解及未解的“疑问”。课前学生提出的疑问中哪些是通过译读已经解决了的,是什么?哪些是通过译读还没有解决的,又是什么?3.小组讨论未解决的疑问。4.全班交流解决。此部分内容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要能迅速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反应,学生集中大家的智慧将所提的疑问予以解决。同时,鼓励学生依托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相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当然,教师可以作一些事前的设想,如考虑到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孙权和吕蒙在劝与被劝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四、体验对话(第三次合作)。有一部分体校的学生,他们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刻苦训练,一心想着在全国运动会、亚运会、奥运会上拿冠军,可提起学习语数外等文化课来,就没兴趣,请你们来劝一劝他,让他也学起来。第2-4人为一小组,共同研究出一份自己认为的。教学实录师: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你们说这件事有难度吗? 生(齐):有。师:别人能听他劝吗?生(齐):不一定。(也有答“不能”或“能”的。)师:是啊,这件事难度确实很大,别人很可能不听他劝。叫我们去做这样一件事,可能不太有人愿意,不过还真有一个人愿意做这件难度很大的事呢,面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谁劝谁?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的?他为什么要劝这个武将?生:他是怎么劝的?生:他后来成功了吗?生:被劝的人他说了些什么?生:被劝的人是怎么想的?(专家点评:故意的“悬念引而不发”,让学生关注文中的不寻常之处,在学生平静的心湖中投入了两颗石头,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于是“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来整理一下大家所提的疑问:(1)谁劝谁?他为什么要劝?(2)他是怎么劝的?劝的过程中你说了什么他说了什么?又是怎样想的?(3)劝的结果如何?这些疑问的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读一读这个真实的故事吧。(发放课文材料,板书:孙权劝学)孙权你们知道吗?(生答“知道”)是哪个时代的?(生答“三国时代的)大家从哪里知道是三国时代的?生:历史书。生:《三国演义》。师:《三国演义》是不是历史?(生有的答“是的”,有的答“不是的,是一篇。”)刚才有同学说这不是历史,是一篇。确实如此,三国演义是,里面有虚构的情节,不是完全真实的历史,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孙权劝学》可不是虚构的故事,它节选自司马光所主持编撰的史书《资治通鉴》,是知道司马光吧,就是小时候特别聪明的用砸缸来救落进缸里的小朋友的司马光。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以上提的几个问题来读一读这个故事。请大家在下面自由的朗读课文。(专家点评:巧妙的运用学生的知识来实现迁移,并充分注意知识的正确性,不知不觉中地使学生的知识更丰富,更准确。)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师:读完了?能齐声读一遍吗?这一遍我们只要求把字认准确,把句子读完整,尤其不要把词读断了。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师:读得真好,大家只读了一遍就能读得这样准确,流利,真是不错。不过有一个字的读音要注意(板书:邪ye)这里课文下面注音了,读作ye(音“爷”),而不是邪恶的邪。把这个字的拼音注到文中这个字的上面,我们把含有这个字的这句话再读一遍。生齐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师:好。要探究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对于一篇文言文来说,仅仅靠我们一个人有时候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次合作探究。我们采用组内合作与全班交流的办法吧。全文有两个对话的场面,左边的同学合力译读个场面,右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二个场面。要注意:一读懂文章写的内容,二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三你还有什么问题?有字词疑问的可以问老师。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下面摘录巡回参与时的部分点拔。生:老师,“结友而别”是什么意思?师:“别”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分别,告别。师:那“友”是什么意思?生:朋友师:哦,“结”呢?生:结交师:那么就译成“结交朋友,然后分别”。好象不是很通顺?怎么办?生:结交成朋友,然后分别。师:对,有时候我们直接翻译的时候讲得不太通顺,这就可以加上一些词来使它更通顺。注意这种方法。请你把这句话及翻译帮老师写到黑板上,让其他不会这一句的同学也能看到,好吗?生很兴奋地上前去写。生:老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是什么意思?师: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孤”是什么意思?生:我。师:“岂”呢?生:不知道。师:“岂有此理”你们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生:我知道,是难道有这样的道理吗?师:对,那“岂有此理”的“岂”是什么意思?生:是“难道”的意思。师:那你们把这个“难道”带到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去试一试,看能不能讲通?生:我难道想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师:对,在翻译时可以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比如这里我们就学过这个词的意思,就可以用这个词来试一试,这是一种翻译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请你帮老师把这个字及“岂有此理”的翻译写到黑板上,让其他不会这一句的同学也能看到,好吗?生也很兴奋地上前去写。生:老师,“但当涉猎”的“但”是什么意思?师:这个词你没学过?那你们有没有人记得小学时学的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那里有一个“但”是什么意思?生:是“只”的意思。师:对,“但”在古代常常作“只”讲。你们在这里把它代进去试试看。生:只应当粗略的阅读。师:好像讲得不是很通。生:只要粗略的阅读。师:对,在翻译时可以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比如这里我们在古诗里就学过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用这个意思来试一试,这是一种翻译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请你帮老师把这个字及意思还有这句诗写到黑板上,让其他不会这一句的同学也能看到,好吗?生也很兴奋地上前去写。其间学生还问到了“耳”、“遂”等,由于学生首次接触到,在从老师处得到后都把它写到了黑板上。生:老师,读了文章后我觉得孙权劝学没有难度。师:哦?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生:因为孙权是吕蒙的长官,长官的话吕蒙不敢不听,所以孙权劝学是没胡难度的。师:嗯,你很喜欢开动脑筋,(面对周围的几个同学)你们认同他的意见吗?(学生有教案是每个老师上课必备的讲课材料,但一份好的教案,也能决定一堂课的质量。如何备好教案呢?以下文章“《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由为您提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的点头,有的摇头)这样,等会儿老师把你的问题拿到全班征求意见,好不好?(专家点评:文言字词的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把这一点交给学生,教师相机点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同时,教师的点拔还注意了让学生能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并给学生点出此学习方法,这是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二维并重的很好的诠释。)师:刚才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很多同学有疑问时主动问同学,问老师,这样一种主动学习的劲头真好,看看大家自信的表情,相信所有疑问都已经得到了解决,那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大范围的合作,让我们来一个接龙翻译。按照座位顺序每人翻译一小句。生接龙翻译,完成得很好。师:刚才我们通过共同的努力,翻译了全文,翻译得很准确,让我们带着这样一种翻译成功的自信心再次齐读一遍这篇文章吧。生放声齐读课文。师:读得很好。这篇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我们通过共同的合作已经基本弄清楚了,回过头来看一看大家在上课之初自己提出的疑问,你们已经弄清楚了哪几个问题?还有什么问题还没有弄清楚呢?生:我弄清楚了是孙权劝吕蒙学习,知道了他劝的目的是什么,还知道了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师:那你能不能具体说说?为什么要劝?怎样劝?劝的结果怎样?生:孙权希望吕蒙能读点书,从中提高自己的谋略,变得既有勇又有谋,成为一名有勇有谋的武将,才能把指挥得更好。劝的话就是文中的句子,我就不念了。劝的结果是吕蒙开始学习了。师:学得怎么样?生:学得很好。师:你怎么知道他学得很好的?生无语,皱眉思考。师:你从什么事中可以看出他学得好?生:文中说他和鲁肃谈话,鲁肃说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说他不是以前那个有勇无谋的吕蒙了,还和他结交成朋友,这就可以看出他变得有谋略了,说明他学得好。师:你读书真细心!是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前的那个有勇无谋的吕蒙文中把他称为“吴下阿蒙”,这个词成为了一个成语,有人知道它形容什么吗?生:形容学识浅薄的人。师:对,后来这个学识浅薄的人却成为很有谋略的人,文中还有一个成语来形容这种转变,你们知道是什么成语吗?生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师:对,现在这个词有了一点小变化,变成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们看,汉语的词汇很有意思,“刮目相看”字面意思是把眼睛刮一刮,刮得更清楚了再看,这样看得更清楚,啊,那是一个人才啊,可不能小看哟!它表示用新眼光看人。这个词多形象啊。其实我们汉语里面还有类似这样的词,你们有没有人知道?生:洗耳恭听。师:哇,你的反应真快!把耳朵洗一洗来恭敬的听。这样的词真是形象生动啊。好,回到我们的课文中来,通过劝与学,一个“吴下阿蒙”却能让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了,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生:我觉得“开卷有益”,我们应该多看书。要多看一些更广范围的书,不要一味的只看一两个小范围的书,古今中外各方面的书籍我们都要看,接触的多,你的知识面就广,将来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有用。师:看来你对开卷有益很有体会,相信你多读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还有同学想谈谈吗?生:我们必须虚心地听取别人对自己的建议,如果吕蒙他没有接受孙权对自己的建议的话,那他就不可能变成后来的很有谋略的吕蒙,别人建议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吸收进来,这样才不断的完善自己。师:你从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的角度来谈,老师觉得你的思维真是很开阔,你给了老师一个惊喜,谢谢你精彩的发言!确实,一件事确实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给我们以启发。好,让我们再次回头看一看,上课初我们所提的一些问题在我们翻译完全文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生:劝的过程中怎么想的,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师:对,劝的过程中双方怎么想的还没有解决,因为我们刚才开始提到一个人他要劝一个武将,而且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武将,劝他去读书,这件事我们公认为是有难度的,但是,把这篇文章看完之后,有的同学就问了,这件事有什么难度呀?孙权不就是吕蒙的长官吗?用现在的话说,那是,是顶头上司,、上司要你读书,你敢不读?也就说,劝起来没难度。是这样的吗?劝得容易吗?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二次合作,探讨这两个我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孙权劝学究竟有没有难度?是难还是易?第二,劝的过程中双方都说了什么话,我们是知道的,但是在说的过程中他们是怎么想的,文中并没有写,那么让我们来推测,来猜测,从而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下面仍然是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展开讨论。(专家点评:关于本课的已解决及未解决的疑问及已解决的问题的,均由学生说出,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于是,学生的积极性被更大的调动起来了。教师抛开了大家都认为的“开卷有益”这一话题,而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毕竟,“开卷有益”学生是能较容易的把握的。这样就把学生的时间充分用在了学生不懂之处。同时,教师在其中相机加以,在学生不能解决时作一些方向性的提示,这样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其中穿插对成语的把握,做到了不露痕迹,而形象生动的讲解更让学生轻松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教师巡回。师:刚才我们提出两个问题来讨论,老师在下面走动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对这两个问题很有兴趣,我相信大家的讨论及现在的交流也一定会很精彩,下面我们来交流。你们觉得孙权劝学有难度吗?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师:看来这个问题还有争议,那么就让我们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合作,各抒己见,有难度,难度在哪里?没有难度,又是为什么?生:我觉得有难度,因为这个孙权说了,“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也就是相当于让他学了,而吕蒙却说军中多务,也就是说,在古代的时候将军应该很听大王的话的,因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而这时候孙权让他学,他却找理由推辞,这说明他极不愿意学,所以说有难度。师:说没有难度的一方的意见呢?生:我认为难度是不大的,因为当时孙权说不可不学,那个吕蒙他不是很坚决的说不学,他还是借理由来后人推辞的,说明他不想反驳大王的话,不想直接的把他的话挡回去,师:你说如他直接的把他的话挡回去他会怎样说?生:我坚决不学。师:这样说行不行?生齐:不行。师:那么你们说一说吕蒙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想些什么呢?生:他可能这样想:我是一个武将,读这么多说有什么用?师:这样想就是说我不学。那就说成了我不学了,那为什么还辞以军中多务啊?生:因为孙权是个长官吧,他不想反驳大王的话。是为了表示对孙权的尊敬,不至于让孙权被弄得很没面子。生:还有一点是孙权说不可不学,语气比较重,师:语气比较重,不可不学,这是个双重否定句,它表示的是必须学,如果我们直接说,你必须学,你一定要学,你们觉得这个语气重不重?哪一个重?生:必须学的语气要重一些。师:是啊,明明表达的是一定要学,却说不可不学,可见孙权还是采用了一种略微委婉的语气来说的,为什么要说得委婉一点呢?我们能不能猜测一下他的心理?如果我们真正猜透了双方的心理,那么孙权劝学究竟是难是易就一清二楚了。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猜测孙权此时的心理。(专家点评:将两个有联系的问题放到一起,找到两者的联系,学生重点突破其中的一个来带动另一个的解决,教师的教学机智让学生集中时间与精力来突破难点。)生:吕蒙是一个武将,武将的性格一般会很刚烈,要想让他做一件他不想做的事就很难,所以孙权用比较委婉的语气来说,不可不学。也是希望他能够接受。我想这就是孙权的想法。师:看来你很自信,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生齐:同意。师:好,看来孙权深知吕蒙的为人,所以孙权用比较委婉的语气来说。刚才同学们也已经说了,吕蒙因为要照顾孙权的面子,所以用了推辞的方法来回绝。他的心理我们已经说了,那么,此时孙权又是怎么想的呢?请大家接着推测。生:孙权很生气。这个人怎么这么不买我的帐!师:哦,他生气了?!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因为从后面孙权说的话中我们一点也不能看出他生气了,他还是心平气和地在和吕蒙讲道理,想说服他,可见孙权并没有生气。师:是啊,在一般人的心中,吕蒙这样肯定会使长官生气,但孙权并没有生气。你刚才的理由说得很好。那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生:他可能在想,这个吕蒙啊,脾气还真是有点硬,看来不能给他下命令,要用道理说服他。生:我补充一点,他还可能在想,看来他是误解了要吕蒙读书的目的,这一点一定要跟他讲清楚。师:嗯,你根据哪推测的?生:他后面不是说了吗?不是想他成为博士,而是粗略的了解就行了。师:你很细心,也很会思考啊。还有同学补充吗?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还可能在想,对吕蒙还是要心平气和,尤其要放下君王的架子。师:哦?你为什么作这样的推测?能对大家说说你的依据吗?生:我也是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受到的启发,大家看后面他说的话不是一点君王的架子都没有吗?“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里他拿自己和吕蒙作了比较,既讲了道理,又让人觉得很亲切。师:是啊,孙权他为吕蒙想得真是周到啊。生:老师,我还想补充一点。师:好。请你说吧!生:我觉得孙权还想为吕蒙留有余地,他不是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吗?就是说让他去试一试,没有收获的话还可以选择不读。他既然说了这样的话,那就表明他很可能在说之前就想好了,要让吕蒙自己去试一试,吕蒙自己试过后就会尝到读书的甜头,就会喜欢上读书了,因为只有试过后才会知道有没有好处,到时候就不用人来劝他,他也会读书了。师:哎呀,你真可以称得上是孙权的知音了,居然考虑得这么深入!你的发言给了我们又一个惊喜。孙权劝学时想得真多啊,通过这几个同学的发言,不知大家现在觉得孙权劝学容不容易?。生齐:不容易!(专家点评: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学生推测的依据,这样就学生关注了文本,而没有陷入凭空的乱想乱猜,同时学生所说的依据又给另外的学生以启发,实质上是由这些学生教给了其他学生思考的方法,从而也启发了他们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再加让教师及时的赏识,课堂的气氛就变得更活跃,学生的发言更积极主动,发言也更具精彩。教师学生对人物心理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对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另一个问题——孙权劝学有无难度 ——在此基础上就迎刃而解了。)师:是啊,孙权劝学确实不易,听了他的这一番话,吕蒙接受了他的劝告,开始读书了,在开始读书之前他是怎样想的呢?生:孙权对我吕蒙真好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他。生:孙权说得也有道理,我还是试一试吧。生:我认为上面两种想法都有可能。因为文中并没有写到他是怎样想的,从他的行动中我们也看不出来,只知道他开始学了。所以我认为上面两种想法都可能是有的。师:呀,谢谢你,你都帮大家总结了。是啊,都有可能,总之,是开始学习了,孙权劝学是成功了。现在回过来看看,我们大家提出的疑问都解决了吧。生齐:都解决了。师:劝一个人真是难呀,从孙权身上,你们领悟到了劝人要注意些什么吗?请你帮同学们作一个总结性的发言。生:劝人首先要态度好,要善于从被劝者的角度考虑;劝人还要讲道理,要用具体的例子说服他,要用事实说话,是通过被劝者自己的体会得到。师:说得真好。大家都从孙权身上明白了劝人的要义,那我们就来试一试,也来劝劝人,怎么样?请听:有一部分体校的学生,他们刻苦训练,一心想着在全国运动会、亚运会、奥运会上拿冠军,可提起学习语数外等文化课来,就没兴趣,请你们来劝一劝他,让他也学起来。这道题让我们进行第三次合作,以2-4人为一个小组,展开讨论,共同拿出一份小组内成员最满意的来。学生讨论,教师巡回。讨论进行过程中下课铃响。师:时间真的是有限啊,大家意犹未尽,也还没能一试身手,来劝一劝同学。不过不要紧,就让我们把探究的时间延伸到课外吧!课外大家把未完成的探究完成,2-4人共交一份你们探究的结果来。让我们来比一比,谁运用得更好,谁劝得更能打动人。大家还可以从今天这节课中得到启发,一篇文章可以从多角度给我们以启发,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也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力争有更多的收获。附:板书设计 多角度感悟孙权 启示: 劝的态度,讲道理……吕蒙 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启示:开卷有益 要虚心听取听别人的意见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18875982367@163.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