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角度下英语翻译策略 功能对等理论的九种翻译策略

卡尔顿高习 2024-07-03 09:51 1

商务英语翻译常用的三个技巧

英语作为当今的主流,学习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英语的学习在于长期的积累和运用,学习方法很重要,方法用对,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三个关于商务英语翻译的技巧,大家可以作为学习的参考。

功能对等角度下英语翻译策略 功能对等理论的九种翻译策略功能对等角度下英语翻译策略 功能对等理论的九种翻译策略


1,泰特勒的“三原则”与奈达的“功能对等”

早为我国翻译界所熟识的外国翻译标准是英国的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在其所著的《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的的“三原则”:

首先,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其次,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再次,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2,词量增减法

增词翻译法是翻译技巧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巧,指在翻译时按意义(或修辞)和句法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来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在译文中明示原文读者视为当然而译文读者却不知道的意义。增词法用于一下三种情况:一、为了语法上的需要。二、为了表达的清晰和自然。三、为了沟通不同的文化。如下例:

例:Cotton is falling in pr

and the buyers hold off.

译文:棉花价格正在下跌,买家都持观望态度。

3,重复翻译法

词或词组的重复,是英语和汉语中的有效表达手段。利用这种手段一般可达到三种目的:一、表达强调语势;二、表达生动活泼;三、表达明确。

例:Most notably

China has oided the large output declines and sre macroeconomic instability that he tended to characterize the transition experience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学习英语虽然没有捷径,但是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方法用对,自然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这里,我给大家网,这是一个专业的英语学习平台,网上面有很多针对商务英语的学习资讯和课程,通过网学习英语,一定能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功能对等理论的翻译策略有哪些

功能对等理论的翻译策略有哪些1 、功能对等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Nida,Eugene A.)在《翻译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即将翻译前后源语与目的语接受者的反应进行比较,尽量在译文中还原源语作者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1](Nida,1969)。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奈达以读者反应(readers’reaction)作为译文是否忠实的衡量标准,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形式对等,跳出了源语文本结构的桎梏。

2 、外事翻译的特点

英国的卡特福德(J.C.Catford)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中对翻译定义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与另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进行等值的替换”[2](Catford,1965:76)。在外事翻译中,译者尤其要重视特色话语的翻译,用自然、贴近的语言准确传达信息,达到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

3、 功能对等理论对外事翻译的重要性

功能对等理论以读者反应作为译文是否忠实的衡量标准,将源语读者的反应与译语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要求源语读者与译语读者就同一现象的认识趋同。同样,外事翻译也坚持以目的语受众为中心,精准把握源语文本的内涵,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忠实地传达信息,再现与源语信息贴近的自然对等物。译者充当的是文化之间的桥梁,一方面需要作为读者,阅读外宣的中文材料,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外宣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以译入语接受的方式进行语言转换[3](郑海霞,2017:19)。译者需要妥善处理中西文化和意识形态异,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以目的语读者的反应为出发点,运用特定的翻译技巧,转换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译文的可接受度。

功能对等翻译三大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三大原则为: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连贯性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功能翻译理论是谁提出的:

功能翻译理论是凯瑟林娜·赖斯所提出的。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中英两种语言的异使产生既忠实传达原文风格内容又完全符合汉语受众习惯的译文存在一定的困难。

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应从语义到语体用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文的信息,重视译语和原语的契合,从而扩大了可译性的范围,对翻译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历史著作《被遗忘的盟国:的二战1937-1945》为例,探讨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在实际文本中的应用,研究如何通过回译、补充、省略等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翻译实践,达到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使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受众欣赏到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原文近似的译文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但是,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 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郭建中,2000 ,P63)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庆,1998 ,P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有哪些?

1、,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扩展资料

功能对等理论由曾任美国语言学会的尤金·奈达提出的,被看作电影字幕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衡量标准。 “功能对等”原则未在翻译中用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功能对等原则关注的不再只是原文、译文,而更加关注译文读者,即读者对译文信息的领悟和反应,力求使译文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与原文读者和原文的关系相一致。译文要求在限度上再次呈现语言形式、意义、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原文相吻合。

参考资料来源: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18875982367@163.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