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的课堂笔记 金字塔的课堂笔记图片

卡尔顿高习 2024-07-03 09:49 1

《金字塔原理》笔记一

从以上 结构可以看出,篇分五章:

金字塔的课堂笔记 金字塔的课堂笔记图片金字塔的课堂笔记 金字塔的课堂笔记图片


先说前三章内容:

章: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原因:

1、自己便于理解和记忆

2、在沟通中便于对方理解和记忆。

3、有意地将其运用到自身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如何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

1、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

1)归类分组搭建金字塔

2)找出逻辑关系,抽象概括。

2、自上而下表达,结构先行。

3、自上而下思考,总结概括。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三种方式相互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

文章中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律:

1)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3)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组织思想的4种逻辑顺序:

1)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2)时间(步骤)顺序:、第二、第三;

3)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

4)程度(重要性)顺序:重要、次重要,等

第二章 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金字塔中的子结构,能够加快你梳理思想的过程:

1、主题与子主题之间的纵向关系,各子主题之间的横向关系。

2、序言的叙述方式。

第三章 如何构建金字塔

1、自上而下法

步骤:

1)画出主题方框。

2)设想主要疑问

3)写出对该疑问的回答。

4)说明“背景”。

5)指出“冲突”。

6)检查“主要疑问”和“答案”。

自上而下法构建金字塔的步骤:

1)提出主题思想。

2)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3)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4)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5)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是对话。

2、自下而上法

自下而上思考:

1、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得出结论。

对初学者常问的问题回答:

1)一定先搭结构,先尝试自上而下法。

2)序言先写背景,将背景作为序言的起点。

3)先多花时间思考序言,不要省略。

4)将历史背景放在序言中。

5)序言仅涉及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的内容。

6)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选择归纳推理法而非演绎论证法。

部分表达的逻辑实际也是书面表达的逻辑,以往写作中总是难以下笔,就如该书所说,想一句写一句,自己似乎觉得感觉良好,实际前后逻辑混乱,主题也不突出等等存在诸多问题。这五章中作者不但告诉我们训练表达逻辑的方法,还列举了诸多例子以及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训练题供我们学习和练习。真正读好这一部分,不止要认真读,还要认真思考,认真练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5:演绎和归纳的区别

条理清晰地文章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出同一主题下思想组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的关联有三种方式:向上关联,向下关联和横关联。

上层次的思想是对下层次的思想的概括,下层次思想是上层次思想的解释和支持。同组思想之间存在的逻辑顺序,取决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归纳还是演绎。

演绎推理使人们思想问题时通常采用的方法,一般人们将演绎推理解释为三段论的形式:

大前提-小前提-推导结论

但是如果把演绎推理的全部步骤列举出来,文章会显得很琐碎,所以在写作中,作者不赞成过多使用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难一些,因为它需要首先注意到若干不同事物具有某种共性,然后将其归类到一组中,并说明其共性。

这就要求人们具备这两种技能:

对一组思想做出准确的定义

准确识别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相称的思想

推理过程中,第二个思想是对个思想的主语或者谓语做出的评述,如果不具备这一特点,就应当能够用一个相同的复数名词概括这两个思想。

《金字塔原理》笔记五(10-11章)

第4篇演示的逻辑

第10章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写作长篇文章时,在一面上呈现金字塔层级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多级标题法

下划线法

数字编号法

行首缩进法

项目符号法

突出显示文章的框架结构

上下文之间要有过渡

第11章在PPT演示文稿中呈现金字塔

设计文字PPT幻灯片

1、清楚你要说的内容

2、清楚你要演示的内容

1)每次只演示和说明一个论点

2)论点应使用完整的陈述句,而不是标题性语言

3)文字应尽量简短

4)使用简单的摧毁和数字

5)字号应足够大

6)注意幻灯片的趣味性

7)用逐级展开呈现,提高趣味性。

设计图表PPT幻灯片

设计PPT演示文稿应掌握以下基本规则:

1、文字幻灯片只包括重要的、经过分组和总结的思想(观点、论据、建议等),叙述时应简洁。

2、演示文稿应图文并茂,使用各种图表、示意图,更形象更直观,更有冲击力。

3、演示文稿应呈现经过深思熟虑的故事梗概和剧本。

、演示文稿中,图表幻灯片占90%,文字幻灯片占10%。

1、说明演示文稿的矿浆结构(文字幻灯片)。

2、强调重要的思想、观点、结论、论点、建议等(文字幻灯片)。

3、阐明单用文字难以说清楚数据、关系(图表幻灯片)。

在这部分演示的逻辑里,结合平时PPT的制作、演示、讲解的经历,首先清楚自己将要演示的是什么,然后策划自己的演示逻辑,还要针对观众特点投其所好,让演示文稿更有趣。

《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三)

所有的思维过程(如:思考、记忆、解决问题)显然都在使用这种分组和概括的方法,以将大脑中的信息组成一个由互相关联的金字塔组成的巨大的金字塔群。如果你需要与习惯用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交流,你要做的就是确保你所说的内容符合其金字塔体系中的某一部分。

要使对方同样“了解”这些思想或概念组,有效的表达方法是: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即要自上而下地表达思想。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理清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写出条理清晰文章的重要方式,而清晰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先总结后具体的表达顺序,你必须牢记。

受众的大脑只能逐句理解作者(演讲者、培训讲师)表达的思想。他们会假定一同出现的思想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系。如果你不预先告诉他们这种逻辑关系,而只是一句一句地表达你的思想,读者就会自动从中寻找共同点,将你所表达的思想归类组合,以便了解各个组合的意义。

由于受众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千万别,他们很难对你所表达的思想组作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事实上,如果你不预先告诉读者某一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他们很有可能会认为某一组中的思想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关系。退一步说,即使受众能够作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你也增加了他们阅读的难度,因为他们必须自己找出这种你没有提前说明的逻辑关系。

下面我举例说明,除自上而下的顺序外,任何其他顺序都可能造成误解。假设我和你正在酒吧喝酒,突然我对你说:

“上个星期我去了趟苏黎世。你知道,苏黎世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城市。我们到一家露天餐馆吃饭,你知道吗?在15分钟里我至少见到了15个留长胡子的人。”

我说这番话是向你传递了一个信息,但是我并没有意识到,你会主动地推测我向你传递这个信息的原因。也就是说,你会将我说的这番话看做是一组还未表达出的思想的一部分,你会假设某种可能的原因,并据此调整你的思路,准备接着听后面的话。这种预期性的准备能够减轻大脑分析信息的负担,因为你没必要分析随后接收的每一个信息的所有特征,而只需寻找与前面信息相同的特征即可。

于是,你可能会认为,“她在谈论苏黎世已经变得不再保守”,或“她准备把苏黎世与其他城市作比较”,甚至“她很喜欢男人的长胡子”。无论你有什么反应,你的大脑都在等待以上话题进一步的信息,而不管后续实际的信息如何。我看到你一脸茫然,就接着说:

“而且,如果你在纽约的任何一座写字楼周围转一转,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不留长胡子或长头发的人。”

现在我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似乎并不是在比较城市,倒像是在比较城市中的职场白领们;而且我想表达的似乎也不只是胡子,还包括各种面部毛发。这时你也许会认为,“也许她不喜欢男人留长胡子;也许她想比较不同职场白领留胡子的方式;也许她对正规机构如此容忍员工留胡子感到奇怪”。不管怎样,你含混地嘟哝了几句,算是对我说的话的反应,于是我不得不接着说下去:

“当然,留长胡子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是伦敦街头的一景了。”

“噢,”你想,“我终于明白她想说什么了。她想说伦敦在这方面比其他城市更开放。”于是你把你理解的意思告诉了我。你的理解在逻辑上完全合理,但根本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我想表达的意思是:

你知道吗?我简直难以相信,在商业界,男人留长胡子或长头发已经这样普遍,这样被广泛接受:

在苏黎世……

在纽约……

还有,在伦敦……

看,一旦告诉你判断每句话之间关系的框架,你就可以很容易地用我希望你采取的方式理解我表达的这组思想。读者在接受信息时,总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将所摄入信息联系起来的结构。为了保证读者找到的结构就是你希望他采纳的结构,你必须提前把这种结构告诉他——这样他就知道要寻找哪个共同点。否则,读者很可能会发现某些并非你希望的逻辑关系,甚至可能根本发现不了任何逻辑关系,这样既是在浪费你的时间,也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

五下《埃及的金字塔》教学札记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美了古埃及劳动杰出的智慧。整篇文章共6个自然段,分成四部分,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外观和结构特点是全文的重点内容。

如何抓住课文的要点,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思想情感的激发。得益于去年听了管建刚的《海洋――21世纪的希望》,颇受启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通过实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了解了金字塔的历史形成过程以后,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金字塔的构造特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示下面的填空:

金字塔是古埃及(),现存的70多座金字塔中,的是()

这座金字塔高()米,底座周长()米,塔身由()块石头砌成,这些石块平均重()吨。石块之间砌合得()。

2、指名朗读课文。

3、根据刚才的读课文,完成上面的填空,交流。

(采用先是指名口头表述说,然后再由小组说,齐说等不同形式的说话训练,达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进行语言的训练。)

4、这一段内容中,那些写出了金字塔的宏伟,那些写出了金字塔的`精巧?

(生交流)

5、师:课文并不是仅仅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这一切的,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吗?

(1)学生小声轻声地自言自语

(2)指名进行口头表述。

反思: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具体的表述。学生说的过程,也是读课文,背课文的过程,通过反复的说,自然也就能体会课文中的描写的具体形象直观。

通过设计这样的填空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说话,不但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感受到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同时也感受到了古埃及劳动勤劳和智慧。通过不断完善的语言表述,通过指名说,小组说,齐说等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也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述能力。从整个课堂教学现场情况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十分高,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18875982367@163.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