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泰山的祭祀与封禅的关系

卡尔顿高习 2024-07-03 09:50 1

泰山祭祀的先贤们对封禅起源的追溯

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 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如果不抱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到前人对封禅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礼,毕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韩诗外传》),以至在向们传授六艺的时候,尴尬地说:“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遗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马迁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经谈到过封禅,可惜《 管子 》一书中的《 封禅篇 》早已亡佚,现存该篇是从《史记·封禅书》中补抄的。它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封禅起源。 汉代班固《 白虎通义 》说:“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 》曰:“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似乎纯粹出于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泰山封禅 刻石封禅的具体仪式富有象征性。班固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义》《 礼记正义 》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 祭地, 瘗者,祭月也。”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料:“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路史》中记载,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以上诸说,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泰山的祭祀与封禅的关系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泰山的祭祀与封禅的关系


泰山祭祀的宋真宗时期的封禅仪式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宋真宗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封泰山、禅蒿里山,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泰山从秦始皇开始共有多少位封禅过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封泰山、禅石闾山

二世胡亥 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登封泰山

西汉 武帝刘彻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封泰山、禅肃然山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封泰山、禅石闾山

东祭祀仪式汉 光 武帝刘秀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 封泰山、禅梁父山

章帝刘烜 元和二年(公元85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安帝刘祜 延光三年(公元124 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隋 文帝杨坚 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为坛设祭泰山

唐 高宗李治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玄宗李隆基 开 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宋 真宗赵恒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祭祀泰山

高宗弘历 乾隆十三年(公元 1748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先后10次祭祀泰山

秦朝统一后,始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

唐高宗封禅

唐玄宗封禅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泰山封禅之谜

秦朝统一后,始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

唐高宗封禅

唐玄宗封禅征和四年(公元前) 封泰山、禅石闾山

现在天烛峰那有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实景演出,是历史的再现,非常华丽,也很有文化气息,你想知道的问题演出里面都有涉及,去看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看吧,会不虚此行的。

历代帝王为什么都要上泰山去祭祀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因为代封禅是在泰山进行,后续的人只是遵循传统而已。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我想你说的祭祀大概指的是封禅吧。这是由泰山的特殊位置和悠久文化所决定的。其一,古人崇拜东方、苍天、太阳、高山,而泰山是东部地区的山,在那里既能时间看到太阳升起,也便于与天近距离的沟通;其二,泰山地处黄河流域下游,这一带在远古相对比较发达,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代通过效仿先人封禅泰山,宣扬自己的丰功伟业,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提升自己的历史份量。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用《管子·封禅》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后经司马迁确认,有十二位远古帝王曾先后封禅泰山,他们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对此,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书虚》中也有记载:“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可见,早在远古时期,泰山封禅就已经成为圣明帝王所必须举行的大典。这些远古帝王,要么是华夏祖先,要么是明君贤主,都为中华民族做出过卓越贡献。在后来的们看来,能够重温远古帝王的光辉历程,能够在泰山封禅方面与之并驾齐驱,是一件无上荣光的事情。封禅活动是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皇权、统一思想、的一种手段,历代帝王通过封禅、朝拜、祭祀泰山,无不是借此树立自己的地位,证明自己的横空出世,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正是由于历朝历代帝王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泰山封禅在封建王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象征作用,并成为每一位毕生追求的大事。残暴的秦二世胡亥,妄图通过此举亲身体验父亲当年的威风,挽回败落的颓势,结果还是因为自身无道,最终成为亡国之君。相比之下,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加泰山封禅,却照样能够成为“千古一帝”。其实,真正的有德之君是不需要这种劳民伤财的“噱头”的。

泰山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秦 始皇嬴政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泰山是一个伟大的山峰,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被摧毁,自然就选择在那里,希望江山永固。9年) 封泰山、禅梁父山

泰山具有科学价值较高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貌景观、罕见的气象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泰山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名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一点跟其他名山相比是的。通常这种知识问答,我也是查阅101教育PPT的资源库

泰山祭祀的起源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山脚下有孔子登临处(孔子庙)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历史上有哪些帝王在泰山封禅过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封泰山、祠明堂

秦朝统一后,始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1]

宋真宗封禅

汉武帝封禅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唐高宗封禅

唐玄宗封禅

泰山祭祀的封禅的实际意义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封泰山、禅石闾山

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封禅起源。 汉代班固《 白虎通义 》说:“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 》曰:“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似乎纯粹出于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封禅的具体仪式富有象征性。班固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义》《 礼记正义 》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 祭地, 瘗者,祭月也。”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历史上都有哪些帝王封禅泰山?

泰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相传上古时期就有72代君王曾封禅泰山。自秦至清,史籍上确切记载的到泰山封禅祭祀的共有12位。

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一览表

二世胡亥 二世元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公元前209年) 登封泰山

西汉 武帝刘彻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封泰山、禅肃然山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宋真宗封禅 封泰山、禅石闾山

东汉 光 武帝刘秀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 封泰山、禅梁父山

章帝刘烜 元和二年(公元85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安帝刘祜 延光三年(公元124 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隋 文帝杨坚 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为坛设祭泰山

唐 高宗李治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玄宗李隆基 开 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宋 真宗赵恒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祭祀泰山

高宗弘历 乾隆十三年(公元 1748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先后10次祭祀泰山

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18875982367@163.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