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组织架构 职业院校组织架构

卡尔顿高习 2024-07-03 09:51 1

校园文化下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导语:新生入校时,组织开展人生职业规划,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职业精神,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领会职业精神的真谛,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下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高职院校组织架构 职业院校组织架构高职院校组织架构 职业院校组织架构


高职院校组织架构 职业院校组织架构


“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具体的教学活动环节,双方在生产、教学、科研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达到学校、企业、行业、学生、等多赢的效果。企业需要人才,渴望学校培养的人才“称心如意”,行业可以整合多数相关企业的诉求,参与完善整合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接触企业知识、了解行业及需求,对其自身今后个人发展有积极意义;和 主管部门可以和协调上述各方,实现不同目标下的利益共通。因此,“育人”是多赢的基础,只要参与合作的多方在这点上达成共识,“协同育人”的机制才能够长期有效地贯彻执行下去。

劳动者在从事某项工作、某个业务或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时必须具备的技能水平和道德守称为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体现了劳动者对所从事工作的了解、适应和胜任水平,是人们从事各项职业都应该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高职生在就业时或多或少存在着内部障碍和外部阻力,培育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职业素养的培育可通过课堂教育、环境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进行。在工业文化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凝聚校园精神,融合职业理想、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各种要素,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职业素养缺失,导致就业状况不理想。因此,着力培育高职生职业素养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培育职业素养是高职生自身的需求

许多高职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不甚了解,更不清楚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再加上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力比较欠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因此,学校加强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育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以“冰山模型”理论形象地描述了职业素养的内涵。冰山上面容易被了解与测量的部分代表一个人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冰山以下难以测量的部分代表一个人的角色定位、自我形象、个人特质和思想动机等,这部分素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日常行为表现。“冰山模型”理论建议企业在员工时不能只片面地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应全方位考察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其中包括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取向、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所以,学生不仅要学习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更要富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基本的社交技巧等。如果求职时动机不纯、三观不正,那么应聘者的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可能对企业的破坏力越大。因此,高职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现代企业用人理念决定的。

二、高职校园精神的独特性

(一)职业性

高职校园精神应充分体现职业性特点,更加重视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人们在理性认识所从事职业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及行为、修养。当前,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对高职生的培养目的除了就业求职,还要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职业精神要求高职生深刻理解所从事职业的理念和,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端正工作态度,坚守职业道德,不断升华职业理想、职业追求和职业荣誉。要针对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和就业竞争等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树立和提高具有“统帅”和“灵魂”作用的职业精神。

(二)实践性

(三)创业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对的,更是对高职生提出的新要求。创业精神是个人或者有组织的群体通过改革创新,把握机会,以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式创造价值和谋求成长的过程。创业精神的关键是争取机会、发现机会,创业者无论是否拥有资源,都能够尽力调动各种能调动的资源去开发机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学校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塑造创业精神,提高高职生的创业创新素质,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才能为毕业生搭建更加宽广的就业创业舞台。

(四)传承性

学校所在区域的历史沿革、文化渊源、周边环境等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校园精神,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高校应自觉建立健全校园精神信息导向机制,主动对地域精神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扬弃,积极消化吸收格调高雅和催人奋进的区域精神,传播正能量,增长学生的才干和智慧。同时,学校是现代文明文化的标志,理应对所在区域的传统文明与时代精神加以整理、保存、创造和传播,这是学校必须具备的神圣历史使命。通过对富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精神加以提炼、整合和传承,校园精神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

三、以校园文化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当前工业文明不断翻新,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遵照高职的办学特点和培养规律,同时兼顾校园精神建设的一般要求,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树立职业素养

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与教育相关的单位组织架构、部门规章制度、管理运作模式等全部内容,是校园文化系统的关键。构建合理的校园制度文化可以促进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保证校园精神内化为具体的校园行为文化。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整体校园制度文化,以保障校园文化建设顺利进行。要持续不断开展“一训三风”(即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实践活动,校园文化风向,用校训和校风这把尺子衡量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依据文化传统、职业教育特色、人才观和教育理念,提炼具有职业特色的校训和校风。校训和校风如同一个具有辐射功能的“场”,广生在校风的熏陶和感召下,自觉遵循与弘扬校训精神,最终将这种实践行为演绎为校园精神。建设高职校园文化还必须积极吸收企业文化精髓,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使高职院校校园精神符合职业特点。

(二)营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高职生处于人生和事业的转折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是培育他们职业精神的黄金时期。学校应利用有利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如聘请客座或专家到学校开办有关职业精神的讲座,向同学们诠释职业精神的内涵;组织实习生、毕业生现身说法,面授技艺;经常性地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比赛;到企业观摩学习,与企业员工或管理人员恳谈、交流,开阔眼界;根据专业特点,分系部、分班级开展职业精神的辩论会或演讲比赛等,结合自己的专业畅想职场前景。新生入校时,组织开展人生职业规划,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职业精神,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领会职业精神的真谛,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教育

对接教育可以帮助高职生跨过就业前的一道门槛,是解决“毕业即失业”的良方。毕业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掌握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和技巧,在就业双选会上展示良好的就业状态,可实现就业的“零等待”。做好对接教育,首先要求高职院校依据劳动和安全监督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帮助学生考取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做好与企业的对接,根据企业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适用”“效率”和“效益”的需求原则,有目的地开展引企入校、送教入企,实现人才培养上的“校企一家亲”。学校要充分考虑和满足企业需求,促使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做好对接教育。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与就业“零距离”接触,同时又将企业文化信息源源不断地送回学校,以此逐渐形成带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精神。这些有效的对接教育活动,可以解决和资格证的“两证”分离问题,畅通就业渠道。高职教育时间只有短暂的三年,是从学校走向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凝聚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

芜湖高级职业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

职业学校专业有哪些?1.2专业名称的修改,已经隐含了定量的指标这是很多学生都关心的问题。其实,职业学校专业很多,涵盖了很多领域。比如,商业管理、设计、IT、工程、旅游管理等。想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就要充分了解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另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学校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整合、提炼和积淀,逐步形成独特的校园精神,大学校园精神的共性有道德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精神等。高职校园精神是表现高职院校独特风格的显著符号,是支持学院具体教育行为的原则和理念,应具备以下特性:力来选择专业。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的本科和专科学生在一起上课吗

三、“协同育人”校企深度融合的基本模式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的本科和专科学生不是在一起上课。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是分开上课的。专科学生上课在二号和三号教学楼,而本科学生在1号教学楼。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的前身,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是一所高职专科院校,因此其主要培养的是专科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本科和专科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是不同的,因此本科和专科学生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也有所区别。此外,根据学校的组织架构和教学管理规定,本科和专科学生也有不同的教学和管理要求。例如,本科学生需要完成更多的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而专科学生则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是分开上课的,分别在不同的教学楼和教室进行学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本科学生不能和专科学生交流或互动,他们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交流和合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将原有酒店管理专业升级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符合科技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特征,有利于专业健康、有序发展。而且门决策机制缜密,如此重大决策必然经过了无数轮的讨论、调研、意见征集,“拍脑袋”决策的可能。可以说,改不改、为什么要改无需再讨论,怎么改值得深入研读,反过来看,这次专业改名也是被逼无奈——门天天倡导专业与“信息化、互联网、数字化”相结合,无奈院校思想僵化、积重难返,君不见20年了,各种大赛依然是老三样,铺床、摆台和餐饮,全国1200所高职院校,前厅课程采用软件上课的不足20%,餐饮课程采用软件的不足10%。想起几年前与一位出版社编辑交流:“一位老师写了本《酒店市场营销》教材,洋洋洒洒30万字,居然只字未提‘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营销’‘新媒体’‘在线支付’,你们酒店管理专业真是落后的可以啊。”信息化明明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又是主管部门大力推进的重要环节,还是行业企业经营的关键领域,却偏偏在专业改革、课程改革中乏善可陈,也难怪下此狠招了。作,或者在同一个社团或组织同参与活动。

酒店管理专业数字化融合的思考与启示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职业”属性。首先,要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校园内的道路、景观、园林设计既要符合现代审美观点,又要与职业教育和谐统一。校园网站、宣传标语和标识的设计要有文化品位,突出职业特点,提升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其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建设的实验实训室,搞好实践性教学设施的建设,将教、学、做、研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以此体现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性特点,强化专业特色。并在宣传橱窗及过道里展示学生设计和制作的作品,用人名或企业名命名学校的广场、建筑等,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筹建行业博物馆,打造行业企业文化高地。教室、车间里除了张贴名人画像和格言警句,还必须适时发布人才信息,宣传本行业企业成功案例等,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沉浸在现代企业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职业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

2021年初,在的高职招生目录中,将原有酒店管理专业升级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在这一变革推动下下,各个院校开始纷纷更名。与此同时,我院参与起草的《高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在2021年2月由发布,进入公示阶段,其中酒店数字化营销实训室、酒店数字化运营实训室以及多个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室也引发了同行关注。作为文件的参与者,也希望通过加强与同行的交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酒店管理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思路,将从三个角度“酒店管理与信息化、数字化的融合”。

1.背景: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背景与思考

2.过去: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与数字化融合的发展历程

3.未来:未来的走向与展望

1.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背景与思考

1.1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是深思熟虑、审慎推进的战略决策

酒店管理专业升级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其中有一种声音认为这是一种盲目跟风、一时脑热的想法,这一提法形式大于内容。在我看来,这一升级并非头脑发热,而是教育主管机构对行业本质深度思考、审慎决策的结果——以过去眼光看,酒店管理专业确实有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的行业特征,但酒店运营领域同时也是“信息密集型行业,对信息传播和信息技术有根本性的需求”,信息技术、数字化所抽象的“信”已经成为“食住行游购娱”之后的旅游第七要素。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携程自2014年以来已经稳居行业龙头地位,营收、利润均远超传统酒店行业,酒店行业痛斥“利润都被OTA拿走了,留给我们的只有亏损”的态势,其本质上是企业竞争实力的真实体现。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酒店产业越来越进入“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渠道价值进一步凸显,互联网的地位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进一步加强。

国内酒店管理专业,过去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过度偏重服务,在专业课中占比超过60%,而升级后的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的专业名称其实已经说明,数字化运营相关内容在专业中占比需大幅提高。个人观点,占比应不低于30%-40%,其中分为三种类型:

类是的数字化相关课程,比如酒店数字化管理概论、酒店互联网营销、酒店经营模拟,以及未来的酒店商业智能、大数据分析、需求分析等,这些课程内容中数字化占比接近。

酒店经营模拟将前厅、客房、销售、定价、财务等融合,以游戏形式进行学生间分组对抗

第二类是在传统课程中大幅度增加数字化有关内容,形成数字化专业课程,比如酒店前厅服务,餐饮服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难题在于:在课时量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数字化相关内容后,应减少哪些内容以实现总量守恒?我们的方案是减少识记类内容,尤其是学生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学会的内容精简,将课堂教学调整为课程的重点难点。比如前厅课程中,原有的前厅布局、功能划分、组织架构大幅精简,而商务中心、商场、大堂酒廊等非核心岗位则通过参观考察、虚拟仿真软件实训等方式完成。将80%的时间调整到PMS讲解上。

依托PMS系统开展前厅教学,有效提升前厅课程的实践性

第三类是在传统课程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改善提升课程的实训效果和授课效果,比如客房服务、调酒、咖啡、茶艺、插花等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解决了原有实训中原材料成本高、工位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实训效果。

调酒虚拟仿真系统有效降低了调酒课程的物料成本

西餐虚拟仿真系统

烹饪虚拟仿真系统

1.3数字化融合方向应当是“运营”,而非研发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建设核心在运营,即运作和营销,而非研发。这就决定近年来很火的物联网、智慧客房、语音控制、手机开门、人脸识别等领域,可以从展示、体验做一些融合,但不应该成为专业改革、实训室建设的重点。尤其今天的酒店行业,信息化尚未完全实现,智慧、智能可以作为企业营销的突破点,但不应成为院校改革的重头戏,这在专业名录中也有端倪。

在目录中,“智慧”出现5次,智能出现了57次,,均使用在信息化建设比较发达的行业,比如智慧城市管理、智能矿山开采、智能微电网、房地产智能检测等,典型代表是城市信息化管理,由于信息化基础较好,并形成了丰富的数据积累,在本次更名中升级为“智慧城市管理技术”。反观酒店行业,目前还处于“信息化程度较低”的行业,甚至尚未形成行业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数据标准,此时谈智慧、智能,为时尚早。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在实训室、尤其是客房实训室改造时,结合一些物联网、客房控制系统、手机控制、酒店机器人等,做一些智慧客房、智能客房等,一方面向学生传递行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营造“关注科技、关注互联网、关注数字化”的良好教学氛围和校园文化。

总而言之,酒店管理专业更名,更确切的说升级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更加符合酒店管理“信息密集型”的行业特质,有助于专业看清距、看清趋势,不断加强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不断培养出培养水平更高、数字化意识更强的酒店管理人才。

大唐杯几人一组

3.能力培养层面。职业能力发展要经过“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五个阶段,在校企合作的实训环节中,进一步与“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管理人员探讨,通过分析专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进行归纳与提取,确立包括专业能力、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规划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实训环节,使之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全方位对接。

、大赛名称及参赛对象

摘要: 高等教育大力推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高职教育应突破传统模式,大力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从专业定位、知识架构、能力培养及人文素质几个层面上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

大赛名称:第七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

二、大赛宗旨

大赛以发扬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协同高校学科建设、推动行业创新发展为目的。旨在激发高校学生积极参与5G工程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的热情,提升高校学生在5G技术领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推进高校基于5G环境下的“双”及“双高”建设,促进ICT相关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推动基于5G的行业创新型应用成果研发,促进高校5G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

三、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通信企业协会

承办单位: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市教委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

协办单位:北方工业大学、邮电大学

四、大赛报名

(一)报名要求

1.参赛学生自行组队,以2人竞赛小组为基本单元报名参赛;

2.不同学校的学生不可联合组队;

3.每组指导教师1名,同一名指导教师可指导多组;

4.各院校不限制报名人数。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

徐平利。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职教,2013,(01)。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实现人才培养与的“零距离”对接,与此同时,学院本着“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与提高素质相结合、与需求相结合”的四结合原则,多层次、多类别、多专业、多形式的开展与省内外、国内外名校的合作办学,打开一扇窗,吸纳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搭起一座桥,连接学历与技能教育,培养一批人,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对接。专业+产业”321办学模式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职业行为上,“知行合一”最终要解决的还是行为和行动。高职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所了解的职业道德、树立的职业信仰会直接体现在企业一线的实训和实习中。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提前了解现实职场状况,明白行业分类、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发展前景、薪资层次以及地位的不同。同时,更会使高职生了解相关职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朝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去努力。,即“学院=系部+公司”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就是为了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需要的一种新的探索。所谓“专业+产业”321办学模式:即三个二合一模式:“系部与公司”(系部管理机构和公司管理机制)二合一、“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配置“双师型”师资)二合一、“职员与学生”(公司职员与顶岗实习学生)二合一,在办学的组织架构和教学过程中完成并实现“产业与专业”的高度融合,形成“授业、学业、职业(就业、创业)”资源配置化、效益化的高等职业教育链,同时派生出“产品、研发、品质、营销、管理”的产业链;构建出“学业、职业、就业(创业)”三合一平台,将学生打造成高技能人才,就业标兵、创业能手,达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毕业和创业的零距离过渡的办学效果,使学生毕业即有就业和创业的能力、信心。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

浅析高职教育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2.知识架构层面。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产学研用教学指导委员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集中讨论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用人需求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与行业协会成员、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分析,通过融入职业元素的形式来制定教学大纲、完成教学宏观与微观设计、制定质量标准和考覈办法,确立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标准的新思路。结合专业特点,完成工学结合专业课程的系统化、标准化,形成专业课程的体系标准,专业教师参照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标准,融合课程特点,展开面向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从构建学习情境、制定学习目标与内容、筹划工作任务、探讨教学方法、确定课时安排和成绩考覈等方面,逐项落实课程的校企合作开发内容,最终形成课程大纲和教学资料。

: 协同育人;校企合作;产学研用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医疗电子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与合作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协同育人”的研究基础

1. 政策背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经历了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2011”,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2011”中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核心任务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2011通过瞄准更深层次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来设计,它涉及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找到深度契合点,转化成生产力”。按照“2011”的设计,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全面、功能广泛的优势,吸收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建立一批新的协同创新平台,逐步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新模式。该重在推动高校内外各种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建立协同创新模式。

2.现状与机遇。“2011”出台后,教育界与相关部门在产学研用的协作创新方面进行了一定研究。分析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科研开发和知识增值的领域,而具体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可作办法等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事实上,“协同育人”理应是高校“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体现产学研用,如何引入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显然是更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类型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实用型、应用型”。多年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其本质都是高级专业型人才,其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实际的生产和服务,其工作岗位是生产线。因此,高职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与办学模式就必须依托行业、企业,确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思路。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医疗电子工程专业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加以简单介绍。1.专业特色与定位。医疗电子工程专业源于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电子信息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的交叉结合学科,各个学科的交叉结合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而且也反映在技术方法上的融合,其目的是电子信息等工程学科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在高职教育背景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疗电子工程专业更多地与医疗器械产业、医院设备维护管理部分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医疗电子工程专业坚持立足应用、服务地方的办学原则,结合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岗位为企业的产品注册检测、医院的医疗设备定期维护与购置,其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医学、电子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从事与医疗器械有关的研究开发、系统调试、维护与检测管理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学生核心工作岗位定位在医疗器械企业急需,同时又适合高职类大专层次的中高级技术岗位。

2.校企合作思路。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完善学校教育功能的有效模式之一,它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转化与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医疗电子工程专业若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在医学高科技背景下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与医疗器械开发企业、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等多渠道合作办学,进行深入融合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改革,探求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失为提高医疗电子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校企深度融合是“协同育人”的根本,丰富合作内涵是“协同育人”的精髓,结合专业特点,学校与企业在“协同育人”培养机制中要注重以下几个层面:

1.岗位需求层面。本着高职教育“立足应用、服务地方”的专业定位模式,分析所属学科自身的优劣势,聘请企业人士指导专业建设,成立由行业、企业、 部门等人员组成的“产学研用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讨,探究本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依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双赢合作为目标”的方针,确立对应行业中的职业岗位,以达到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职业链,并能顺应产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专业内涵,以满足职业岗位羣及典型工作任务的需求。

就目前而言,医疗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集中在企业的生产车间、检测部门、部门、临牀医院设备科等,学校可以与这些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挂牌确立“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在“实习基地”的就业岗位中,通过工作实践法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学生胜任能力的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客户专访等手段,获取学生胜任能力的有关信息。通过梳理上述信息,形成专业岗位羣典型工作任务的讨论文档。在“产学研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根据“实践专家挑选标准”,选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论证会,讨论分析论证专业的职业面向,得出专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的系统化工作过程。对典型工作任务排序、归纳形成职业的行动领域,包括工作任务描述、工作过程及方法、对象、工具、劳动组织和要求等内容,涵盖岗位羣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全部技能、知识和能力。

学校可对照各类专业课程开发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从政策、管理层面协助专业教师与企业跟进课程开发进程。专业教师自身应积极主动与该类企业沟通,参照课程开发标准,完成课程各阶段开发任务并收集课程教学资料。

4.人文素质层面。参与“协同育人”的各主体要素除了在课程建设、实训配套等实现合作开发与资参赛对象:国内外所有全日制在籍的高职学生、本科学生、留学生、研究生及教师。源共享外,校企文化建设等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更应该值得重视。以素质培养为目标,搭建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文化育人课堂,让学生不专业建树的科学追求,同时也要有文化的人文理想。

四、“协同育人”的成效

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能够达到学校、学生、企业和的多赢。经由“产学研用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方研讨而确立的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定位、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明确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能力培养导向,让学校在专业办学和培养人才方面更加具有竞争力。教师与密切接触,能够及时跟踪技术发展趋势,师资力量加强。“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下的“人”是的受益者,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接触、行业,增加了今后就业的个人竞争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也将使其工作更易得到企业认可。有些学生能够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有些学生在技术中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都是学生个人价值在企业中的体现。与学校建立的长效“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用人成本和培训成本。

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推动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加强建设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层内涵。探讨适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摸索。

参考文献:

柴继红。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研究.职教通讯,2011,(05)。

基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考试类型与方法研究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探究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18875982367@163.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