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新设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卡尔顿高习 2024-07-08 09:51 1

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因素的应对策略

(2)教师实践结束后,参加学校组织的技能测试。

关于影响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完善高职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师教案、实验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网上资源的建设,方便学生在网络中的自主学习。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把各项教学活动落实到实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学校办学的知名度。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因素的应对策略

新设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新设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新设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新设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新设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新设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论文摘要】目前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作层面提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注重综合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及构建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全面评价体系等应对策略。

三、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传统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指令性工资制度的影响。现行的工资分配制度虽然比以前高度统一的分配机制模式有了长足进步,但是这种经济体制下指令性工资制度的传统意识还滞留于人们的思想中。从高校实施岗位津贴的目的考察,高校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应由出台的工资政策作保证,而校内岗位津贴制度主要应体现分配的效率职能。但由于目前受传统体制和工资制度的影响,高校内部分配制度形成的分配关系既不够清晰,也不大合理,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为求得方案的顺利出台,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搞平均主义,不敢拉开合理距。

(一)资产原始数据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有没有的师资队伍也是评定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我们应该通过内部培养和外来引进两种途径,充实主讲教师队伍,为主讲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的环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提高他们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每年安排一定活动经费,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形成活跃、稳定、高水平的教学力量梯队。不准确、不规范

当前,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是2006年、2007年全国资产清查后的资产管理存量信息,信息大而全、多而乱,不是动态的信息数据。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价值评价标准已发生变化,但原始数据更新工作滞后。同时,在工作中存在资产使用人、存放地点、使用情况等发生变更后,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并没有随之变更现象,这些都导致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不准确,无法体现资产的实际状态。再者,受历史原因、政策要求或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原始数据中没有记录固定资产的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出厂日期等重要信息,致使原始资产数据不规范。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相当。资产的使用部门,注重资产的采购、使用,但对新增资产的信息数据缺乏收集、整理意识。当前,多数职业院校虽然设置了专职或资产,但实际管理水平仍达不到要求,尤其是意识薄弱。甚至出现设备后尚未验收,与设备相关的说明书、合格证已丢失的情况,影响了资产验收的工作进度和使用部门对设备资产的正常使用。工作不到位、数据不完整,导致与资产管理相关的“物”“信息”“流程”不能有效衔接,形成“资源孤岛”。

(一)资产原始数据不准确、不规范

当前,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是2006年、2007年全国资产清查后的资产管理存量信息,信息大而全、多而乱,不是动态的信息数据。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价值评价标准已发生变化,但原始数据更新工作滞后。同时,在工作中存在资产使用人、存放地点、使用情况等发生变更后,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并没有随之变更现象,这些都导致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不准确,无法体现资产的实际状态。再者,受历史原因、政策要求或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原始数据中没有记录固定资产的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出厂日期等重要信息,致使原始资产数据不规范。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相当。资产的使用部门,注重资产的采购、使用,但对新增资产的信息数据缺乏收集、整理意识。当前,多数职业院校虽然设置了专职或资产,但实际管理水平仍达不到要求,尤其是意识薄弱。甚至出现设备后尚未验收,与设备相关的说明书、合格证已丢失的情况,影响了资产验收的工作进度和使用部门对设备资产的正常使用。工作不到位、数据不完整,导致与资产管理相关的“物”“信息”“流程”不能有效衔接,形成“资源孤岛”。

对高职院校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的论文

4 就业引发的心理问题

对高职院校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的论文

教师通过实践,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建立一批有影响的实习、实践基地和合作基地,为教师和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和促进校企联合办学提供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摘要:本文总结了当前高职生的就业现状,高职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真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高职 就业 心理误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改革的决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为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指导方针。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中提出要“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目前高职教育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技术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对于技术应用的侧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这些都是高职毕业生相对普通高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优势,更是众多企业单位青睐高职毕业生的因素。

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高峰的到来,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增多和对高职学校有关政策的倾斜,导致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却与毕业生人不成比例,这就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二、高职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分析

1.定位不准确,就业观念落后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虽然日趋务实,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就业和择业观念上,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仍然存在与现实需求相悖的传统择业观,表现为有些毕业生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总觉得和一些普通求职者相比有比较优势,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盲目求高,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多作考虑;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片面追求大城市,而不愿去西部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发展。这常常出现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合适的现象。

很多用人单位将学历作为应聘者的道门槛,对专科生认可程度不高,据统计84%的学生在求职时均遭到用人单位拒接的尴尬。这导致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不积极参与双向选择,而是听之任之。此外,在面试时一遇到没有准备的问题就心慌、语无伦次,不但没有把自己的一面展现给用人单位,而且这种失败经历还会影响到以后的面试,造成就业信心不足。这些认识上的偏,使得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埋怨理想与现实相太远,从而产生失落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形成心理障碍。

3.依赖心理重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或静候学校与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4.综合素质不突出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普遍素质仍有待提高,这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专业特长不突出,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及工作经历。在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表现仍然强人意。

三、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1.积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就业市场要求

高职院校要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要贴近当前产业转型、调整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经济发展对紧缺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此外,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人才素质的培养。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及其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推动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加强就业择业教育,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融入各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介绍各专业发展前景、需求情况及本校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激发新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才需求形势,从新生入学开始培养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另外,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使学生了解要从事岗位的各项要求,如知识、能力、经验等要求。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职业技能及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教育,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从而学生改变 “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

3.实施“双证书”制度

在人才培养中,应强化高技能训练,为高职生职业起航备足动力。“双证书”制是高职生职业扬帆一个极为重要的“风帆”。高职生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职业资格证书是这些能力的见证,而实习实训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环节。强化专业技能资格认证,通过所学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顺利获得“两证”即,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提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高职院校要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4.开展技能竞赛,增强就业竞争力

5.拓宽就业渠道,强化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

实际上产学合作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它可以使高职生的就业具有技能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从而突破大学生就业总体困难的困境,实现高职生的充分、有效就业。高职院校要保证高职学生学习期间的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岗位技能训练水平。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根据其人才培养特点增加实践实训环节,在教学模式上走出校园,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与企业合作,充实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袁纲,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04(4)。

[2]蕾、林凤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对策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7(3)。

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与对策

一、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与对策

(四)教材建设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下面是我整理的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与对策相关内容。

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与对策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这一群体的学生来源多种多样,既有应往届的高中毕业生,也有未成年人的初中生,他们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因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有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作为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作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提高技能,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是关系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当前,正处于一个转型的环境当中,传统观念、历史底蕴、道德、价值取向等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成年人尚且会出现心理迷失的状况,何况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阶段,身心所受的影响更大。有关资料表明,在日趋复杂的成长环境中,青少年所受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大,心理问题不断产生,心理健康水平逐步下降。据有关调查和统计数据表明,高职学生群体中有30%左右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有利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1.自卑心理。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卑心理比较。近年来,由于上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使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处于劣势,不少高职学生都有一种“非正规”大学生的感觉。有不少学生称:看到课本封面上印着的高职高专教材的字样,心里就感觉特别自卑,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职业技术院校读书时,就觉得丢脸;尽管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受到的重视,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学科本位教育的影响,加之高职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现实,高职学生入学时普遍存在着“大学去不了,只有上高职”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基础、智商低,总觉得低人一等,心理负担很重。一些高职学生的家长更是对子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一事实不满,产生自卑,家长的这种自卑感更加加重了高职学生的自卑。

2.厌学心理。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习“感到无趣”或“厌烦学习”的比例已达到60%,厌学情绪特别明显,不仅理论课不愿学习,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动的讲座课、实践课也失去兴趣。大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功利行为占。许多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想目标,却由于缺乏相应的毅力,很少能够坚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短视的。还有为数较多的高职学生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创伤感,这些学生由于自己不好的学习习惯或者由于自己兴趣爱好异,在每一个学段升学考试中败下阵来,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少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学习能力不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出现上课听不懂,下课无法自主学习、考试挂红灯的现象,无法适应高职教育实用性、实践性、广博性、专业性、自主性、创新性的特点,学习上较为盲目,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3.择业焦虑心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学生的心理压力就表现在就业上;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学生从心理上甚至感到恐慌,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究其原因,许多学生对目前的市场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尚未适应,加之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使本无优势可言的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道路上更是困难重重,倍感个人前途渺茫,信心丧失。其择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择业中角色错位,不是主动去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而是对就业单位和薪金期望值过高;二是择业价值观模糊,自我价值实现愿望较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更不愿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三是择业心态失衡,就业中急躁盲目。跟风的思想比较,缺乏个人主见。有少部分学生,面对环境的复杂多变、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兄、学姐们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就业形势,感到无所适从、紧张不安,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胸闷、心跳加剧等焦虑并发症,4.人际交往中的扭曲心理。人际关系是指学生之间以及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交流、表达情感、协凋行为的互动过程。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的高职学生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很强,加之他们有着特殊的独生子越感,使得他们对人际关系十分敏感,自尊心较强。研究表明,有30%的高职学生在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常常缺乏自信心,处事过分小心谨慎,在交往过程中畏缩胆怯,产生的心理压抑,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不敢打开心扉、倾其所想。由于自卑,缺乏自信,有的同学交往范围很窄,不能在交往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有的同学,将交往失败归因于个人的能力、性格和运气,意志消沉,进而不愿与人交往;也有一些同学过度自尊,非常注重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常常掩盖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其结果是再次出现交往失败。

二、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程,开展相关理沦研究。教育界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与专业教学同等重要的两大任务之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训练的方法和自我保健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把它纳入高职院校教学之中。通过课堂途径,以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输有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应付门的检查,仅仅在极少数班级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没有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覆盖面,很多学生被关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门外。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一门必选课,开设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大学生身心保健》、《大学生性教育》、《生活中的实用心理学》、《大学生成才心理》等。在以上教学中,灵活地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系统阐明有关理论,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把握好自己,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轻松愉快地成长成才。在做好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重点地开展理论研究,如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问题、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为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实践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种面对面的解决心理障碍的科学方法。它通过与来访学生的交流、探讨、解释、协商,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改变其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其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达到自助。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和,用新的方法去体验和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出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心理放松。由于心理咨询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实现有效的调节,扬长避短,提高心理素质,所以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品格完善。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的学校从事心理咨询的并不专业,仅仅是半路出家考了个初级资格证,就匆匆上岗,没有相关的心理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另外,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担子重、工作杂,除了要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外,还要兼顾其他很多工作,给学生的感觉是不够专业,对心理咨询老师失去了起码的信任。

3.在实践中对高职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大课堂,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要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学校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根极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增强抗风险、抗突发的抵抗能力,这对大学生适时调适自己的心理十分重要,特别是高职院校,其学生毕业后在文凭上比其他高校的毕业生要低一个档次。同时,又要达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就更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基层工作的实践能力。目前,我们很多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脆弱、经不起风吹浪打的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少走出家庭和学校的圈子,没有到上去经受实践的磨练。

4.加强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高职院校要注意加强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等)的建设,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首先,要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直观感觉。其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练。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再次,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形成团结、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和勤思、博学、活用的学风。加强班风建设,严明班级纪律,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利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及心理健康宣传报刊,宣传心理保健知识,讨论有关热点问题,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关心健康,人人维护健康”的氛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其中开辟宣传园地、心理测试、情感世界、社交技巧、在线咨询、理论研究等栏目,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覆盖面广、内容新颖等优势,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服务。

5.不断完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一是不重视,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强调心理咨询工作,没有把心理咨询看成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所以工作难以开展;二是有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划拨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经费不落实。工作很难展开。为保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应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比例,及时划拨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能仅仅是在形式上有一间简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配备少量的了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建设也应纳入学校教学设备管理体系,给予优先解决。

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与对策2 1 学习引发的`心理问题

能够考进大学的同学在中学时期往往是名列前茅、出类拔萃者,然而进了大学校园,才发现人才济济,成绩优异、口才甚好、多才多艺,置身其中,发觉自己丝毫也不出色,这时有的同学就会妄自菲薄,灰心丧气,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而且大学的学习和高中的学习完全不一样,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时有老师天天辅导,大学里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状况,不会安排好自由的大学时间,对学习的适应产生障碍,一旦考试不理想,就会表现出后悔、忧郁、焦虑等情况,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2 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的群体,由于他们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加上高校社团活动很多,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较纯学习的高中要高,这样往往使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容易造际关系失调,会让他们产生困扰,从而引起孤独、烦恼、害怕、自卑等不良情绪,的会在行为上表现出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等,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据笔者调查,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很多学生都买了电脑,又由于网络的方便,足不出寝室就能上网,加上网上娱乐休闲项目众多,很多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耗在网上,寝室里经常听到敲击键盘的声音,而互相面对面交流的场面不多见了。还有手机及网络的更新换代,“低头族”越来越多,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指尖。“踏着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宁愿在网上与陌生人说心里话,也不愿意与周围同学交流和沟通。所以说人际关系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成为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情感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谈恋爱已不是高校里的新鲜话题了,从入校开始,大学生成双成对的不在少数,暂且不谈论他们谈恋爱的初衷。而由于年轻,大部分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和心理发育未完全成熟,不能很好地对待感情,往往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没有准备,难以承受。而由于失恋引发的心理问题就更多了,失恋后沉浸在痛苦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荒废了学业,个人萎靡不振,容易引发抑郁症等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由于连年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也随之增多,加之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结构调整,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困难。激烈的就业竞争使一些就业受挫的毕业生灰心丧气,结果引发焦虑、怨恨、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调。这种情绪也会让大一新生受到影响,提前让他们产生就业恐惧感,出现学无前途的想法。加上在校期间,一些学生的专业、兴趣、就业目的、性格特点间的冲突,容易让他们产生矛盾的心理。

5、神经症问题

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疑病、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复心理的平衡和适应。

6、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由婚前、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心理困惑只是成长正常状态,没有问题哪有成长可言,因而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忧人。

2、不要急于“诊断”

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弄清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长中的烦恼”,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

3、转移注意

心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所谓问题不放,不可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全力投入是很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4、调整生活规律

很多时候,只要将自己习惯了的生活规律稍加调整,就会给自己整个的精神面貌带来焕然一新的感受。所谓的心理问题也随之轻松化解了。

5、不要讳疾心理咨询

对于的、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也可寻求专家咨询及心理卫生机构的帮助。

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与对策3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其实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同样不容忽视。据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市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于男生,低年级学生于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于城市学生,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9%。

家庭教育的影响

1、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

2、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忽视。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又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现实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人的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们过去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加强高等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尤显重要,只有心理素质提高了,大学生才能正视不良现象,才能变压力为动力,更好地争取和把握机遇。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据,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52.2%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针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方法上产生偏,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时不我待。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新专科学校年招生利弊

2.缺乏自信

报考年招生的院校有利有弊。优势就是报考的人少,竞争小,容易上。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题型和难度完全不知,很有可能去做炮灰,如果考得不好,连调剂的机会都没有。

第三批A类专科院校多属公办院校,收费相对便宜,第三批B类院校则多为民办院校,包括学院专科、高职高专类院校,学费(一)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较高,但并不缺乏好学校。 考生要多渠道了解意向院校的史、办学软硬件设施、教学质量、就业前景以及往年的录取情况,甚至专插本的情况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参照去年各校专业平均分数,做到三个志愿之间要拉开距。

浅析新时期高职思想教育弱化的原因_高职思想教育

论文:专业教师实践对策

[摘 要]:面对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弱化现状,本文剖析其弱化的原因,弱化的后果,探讨了如何改变高职院校畸形的发展道路,重塑思想教育的重要地位。[]:高职;思想教育;弱化;探讨

一、高职思想教育弱化的原因

1.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框架逐步构建,为人们谋取经济利益创造了诸多机遇。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1.建立稳定的教师实践基地们越来越把目光投向经济领域,对的认识越来越被日益膨胀的经济层次所阻隔,对的认识逐渐淡化。市场经济本身就内在地蕴涵着对人的欲望,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励,这是导致思想弱化的最根本的原因。

改革开放才走过短短的二十多年,生产力水平与其他距悬殊,人均产值和经济的技术含量较低。处于初级阶段的要充分显示出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大力增强综合国力,它是衡量进步的标准。但是现实生活中对综合国力的理解出现了偏,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作为综合国力的全部内容,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这也是思想教育被弱化的原因之一。

2.学生自身的排斥性

目前思想教育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教学,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课本理论联系起来,他们思想领域内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课本和现实之间的距又给他们造成了新的困惑,学生必然对思想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

其次,高职生对问题的分析相对来说缺乏的理性思考,在思想领域内更容易建立起以个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以个人的狭隘认识来判断事物认识,在无形之中也就排斥了对认识的需要,排斥了学习要求。

再次,在目前高校发展中,一些高职院校不是积极的调整自身专业设置使之与需求相适应,而是盲目地扩展学校规模,使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无特色,与需求开始脱节。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高职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在中的需求程度产生不满,而对于技术熟练程度的需要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忽视思想学习,轻视思想改造。

3.学校体制缺乏性

片面的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忽视思想教育,并大规模的压缩课时数,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任务,把高职院校仅仅作为一个短期培训机构来看待。这反映了高职院校体制缺乏相对性,原因在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的错误。

二、思想教育弱化的危害

1.不利于职业精神的培养

科技的发展进步会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的技术能力不断受到挑战,需要他们有一种不安于现状积极的乐观向上的精神,要求他们以自身的不断发展来适应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不断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去适应时代的需要。不利于新人的培养

学校为了学生眼前利益和扩大自己规模的需要,在弱化对“德”的因素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有损教育的阶级性的行为而培养出来的学生虽足了暂时的需要,提供给学生暂时的谋生手段,它不会使学生树立起为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精神境界,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提供给学生真正的生存之道。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频繁的交流。但是西方不会放弃对实施的阴谋。他们通过影视,杂志,网络等多条途径宣传西方的金钱观,个人主义世界观,企图弱化思想理论的主流意识。

三、如何搞好高职思想教育

1.学校是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育事业的阶级性,需要学校要调整教学规划,使职业技术教育与思想教育并重。

2.教师在思想教育中永远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仔细研究学生的特点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

首先,史论结合。高职院校的生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初中、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普通高中教育,政史知识相当缺乏。不了解历史也就无疑给自己的思想关上了一道大门。他们无法寻求历史经验,作为自我借鉴,无法找到在理解本民族历史之后产生的历史认同感,从而使他们的民族精神缺乏,爱国主义思想缺乏深厚的历史底蕴。所以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讲授思想理论必须从历史出发,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可以是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由同学共同讨论。在讨论结果上可能会出现这学生讨论结论与教师的标准大相径庭,这时教师对此要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分析其错误原因,对于一些高职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接受有困难理论可以用中心明确的事实来举例论证,通过感性的材料激发理性的思考。同时教师的这种温和的人格魅力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感化学生。

再次,考试改革。思想教育的目的是让高职生接受意识形态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拥护的,服务追求科学的思想认识体系。思想课教育的成败就在于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内容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因此课堂是最主要的,考试是次要的。

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顺速,只有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它的作用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

[1]周立平等.教育思想概述[M].:教育出版社,1992

[2]教育委员会.同志论教育[M].:教育出版社,1990

[3]上海师大教育系.论教育[M].:教育出版社,1979

河南又新增5所高职院校,为何不集中资源建设更多双大学呢?

因为双大学据统计,在高校毕业生总数不断增加的今天,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缺口相当大。高职毕业生只有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技术实践能力,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相关专业技能练兵,学生按照职业需求来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竞赛来强化专业理论、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经常开展各种技术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兴趣。依据专业、年级、岗位需要设置不同项目并予以奖励,学院提供材料、场地,安排教师指导,鼓励支持学生锻炼动手能力。所1、坦然面对需要的资源以及生源都达不到要求,所以没有这么做。

我认为很多时候建一所双大学需要的投资钱财太多,并且没有太多的资源去建一所双大学,双大学需要很多的人才和经济的支持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劳动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下:

在高职院校任职的管理人员与教师,大部分人的观点都存在一定的错误,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性质一样,学生掌握了职业技能便是通过了劳动教育,但是这一观念却会对劳动教育概念产生许多制约。

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与管理人员会把劳动教育的相关概念简约化,简单的等于以往的“值日”,着重针对学生寝室卫生进行严格检查,同时组织学生在高职院校内进行义务劳动,单纯的认为只要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劳动行为,便实现了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2)劳动教育组织存在缺陷

劳动属于实践的主要形式,而实习不仅是职业技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样是劳动教育实践的主要表现。然而,在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的现况下,工具设施以及实践场所都不能达到实际需求,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学生也不能有机会切实的深入一线参与实践活动。

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通常在职业技术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方面展现的较为突出,合作建设适宜的实践基地才可以确保学生更好的参与至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此,高职院校就必须为学生建设适宜的平台,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更多知识。

(3)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缺陷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质量会对其所取得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过于注重技能方面的劳动教育,却并未对学生人格塑造、三观形成的予以高度重视。其次,课程设计缺乏完整性,每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一是提升学校的质量,只有质量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彰显学校的价值。学校要把质量放在重头上,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良好的质量体系,完善师资队伍、提升办学水平,以使其更具竞争力。多,课程体系存在缺陷。

,教材体系、教育标准或是教师团队等多方面都存在缺陷,无法为劳动教育提供足够的支持。这不仅是影响劳动教育课程结构确立的三个问题,同样是影响劳动教育效果与质量的核心因素。

浅谈推动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

高职院校每年都应设有实践活动经费,这将有力地支持和推动教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根据教师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对推动实践活动的院系以及在实践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鼓励教师更加主动地参加实践。

浅谈推动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是就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中重中之重,是核心中的核心。

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必将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就业指导及办学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高职学院的办学目的是为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几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来,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置,还是课程设置,还是以中专模式为主;第二,有些高职院校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后继投入不足等。要克服这些问题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线,构建新型高职教学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发展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需求的关键环节。就业导向要更加关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过去一些职业学校是资源导向型,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办什么样的专业,导致一些职校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就业市场,出现就业的结构性困难。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每个发展迅速、深受欢迎的职校必定有满足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

二、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一)教学内容建设

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的课程,构建不了学生持续发展的通道。就业导向强调给予学生宽泛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一般性认知技能,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去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和变化,并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同时,扩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相关职业领域的需求。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所制订的综合能力表,构建成新的课程体系。按照层层分解的子能力要素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按课程规律把相关内容有机衔接。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不一定追求学科的完整性,但内容的取舍要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有序可循,知识的综合具有有机性和相融性,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合知识,确定基本内容。内容中应明确课程中主要内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结果,教师不学生过多地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么做”。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正确运用方法进行作。或是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不能忽略“两课”教育。在往年的就业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往往与学生在校教育中没有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有关。所以,我们在强调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和欢迎,提高毕业生的声誉和整体形象。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就业导向要求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行为导向教学法,即要求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行动者,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作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材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建设中仍然存在教材编写的人力资源匮乏、编写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与鼓励、教材出版与发行中的利益驱动导致高职高专教材出版的短期行为、教材编写与出版组织的主体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已版的高职高专教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不能满足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的需要。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应采取如下对策:

,提高认识。教材建设工作是整个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论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生功效与实践中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二,搞好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工作,做好规划是基础,加强是保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材建设的,尽快制定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专业培养规格,组织编写、出版队伍,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协调工作,搭建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建设沟通与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及时整合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各方面信息,从而从宏观上定期提出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出版的,这样可以有效地杜绝教材建设中的短期行为,并有效地促进各院校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工作步人良性循环,推动大批能够反映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色的教材涌现,从而使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出版的渠道畅通无阻。

第三,教材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开展工作。基础课程教材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建设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还要注重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跟上科技发展和生产工作实际的需求。

第四,必须加强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调动教师教材建设的积极性。教师是提高教材质量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好教材。通过完善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机制,充分调动院内高职高专教材编写人员的积极性,推动高职高专教改成果的不断物化,推动能够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教材不断出现。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步伐。应该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机制,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职课程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充分考虑到高职课程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把单个实验室的`建设,向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与相关企业联手,建立合作机制,把课程搬到企业中,建成能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

三、根据市场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高职院校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另外,采取灵活多样办学模式,通过“2+1”或“1+1+1”等方式,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联办一些热门专业班级,提高招生就业率。

(二)大力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自主创业

全国各高职院校正在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中试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开设有创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管理制度等方面也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成功创业。

四、以转变就业观念为目的。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较高的就业率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肯定。多年来我校在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人手,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2.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首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之分,只要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就是好岗位、好工作。其次,教育学生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鹜远、盲目攀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第三,学生认清职业发展与现实待遇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对于眼前的困难要耐得住,吃得消,要看到长远的发展前景。通过三年的就业指导教育,学生对自我定位、企业需求都有了很好的把握,增加了就业信心和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找准切人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越办越好,实现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 ;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18875982367@163.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