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_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

卡尔顿高习 2024-07-03 09:49 1

数学新课标的变化和亮点

2021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如下:

数学新课标的变化和亮点如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_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_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


2022版新课标新增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

这“三个会”描述的数学导向很明确,就是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应用,不要再去钻研那些偏难怪题了。未来的考核应用类的题目会增加,相关学科联合类的题目会增多。

二、调整细化了学段的划分。

2011版的课标中小学是分为两个学段的,而2022版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学段为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当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第二学段为三四年级,要求学生尝试从生活当中独立地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学段为五六年级,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直观,逻辑推理等其他的学科知识相互关联。

数学新课标:

教育部于2022年4月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20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10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

其中数学新课标整体分为六个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每个部分都有一些新的内容变化和调整。新课标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在核心素养上,数学学科从“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大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

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下称“四基”),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称“四能”)(三)研制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刻画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哪三类

如何积极广大教师充分认识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努力落实;如何大力探索过程性评价的实践策略,切实解决可作性难题,吸引更多的教师乐于实践、敢于实践;如何深入理解并落实命题原则、命题要求,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向作用;如何创设新颖、内涵丰富的命题情境,设置多样化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兴趣,充分展示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等,也是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设品德与、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3、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新课标颁布时间

同时,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从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命题要求等方面,对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考试评价改革方向。如提出结合各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内容,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沟通合作等共通素养的培育,力求简明、实用,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等。

2022年4月至12月,教材委及其专家委员会审议审核通过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4月21日,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新课标强调以素养为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例如语文学科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有多少版本

附录1关于诗文背诵篇目的建议。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本如下:

1、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2022版。

2、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2021版。

3、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2020版。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

一、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内涵。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如下:

(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

1.素养目标: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体现“育分——育人”的转变,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2.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的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学生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结构)

2.阶段性: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内容)

1.时代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

2.性(未变的):强调内容的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传统文化。

(四)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实施)

1.情境性:课程实施从学生语一是强调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和结合,减缓坡度,降低难度。例如,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学段汉语拼音教学内容要注重趣味性,应分散难点,逐步安排认读、拼读、书写等方面要求。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实践性: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3.学习方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减负与读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变化)

研究新课标的重要性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1、研究是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

2、“研究”一词常被用来描述关于一个特殊主题的资讯收集。利用有与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过程。

3、研究是主动和系统方式的过程,是为了发现、解释或校正 事实、、行为、理论,或把这样事实、法则或理论作出实际应用。

4、研究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探求问题答案的一种过程,因为有和有系统的收集、分析与解释资料的方法,正是科学所强调的方法。

新课标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帮助老师有方向地重新定义学习目标。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也集中反映了近十年来教育变革进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

新课标将培养目标修订为“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有理想就是将来我的人生要干什么,要追求什么,这个追求是不是一个好的追求;有本领就是我拿什么去干:精神品格、思维品质、知识素养、能力习惯、身心健康;有担当就是的2、热爱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这件事对、对世界、对、对他人、对未来有什么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四个学段内容整合程度不3、关心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断提升的特点,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分三个层面设置了6个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贯穿四个学段,螺旋发展,体现各学段特征的同时,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相衔接。在实际作中,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根据不同学段特点有所侧重。

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能以培养数学家、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性的发展.《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也能够为每一位学生所掌握,要特别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对数学不会产生太大的厌倦与恐惧.“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数学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等等.也就是说,数学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数学课程不能单纯从已经是终结果的那些完美的数学结构开始,不能采用向学生硬性嵌入一些远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数学结果的方式进行,而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数学知识.这样,数学课程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上数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工具,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真正达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数学学习要包括“过程”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学习是根据教学进行的,它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强调了学生数学探索的经历和得出数学新发现的体验.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认识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要让数学学习应当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四、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定位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标准》的这一理念,明确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发展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者和合作者.“组织者”是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数学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与良好的心理氛围.“者”是指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合作者”是指建立和谐的、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学习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数学学习上的指导和建议. 五、数学教育评价应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评价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要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把学生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调查过程、探究过程、运用前提形成假设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推理和计算的过程、使用技术手段的过程等等都纳入评价的视野.“改进教师的教学”是数学教育评价的一个主要目的.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找到改进教学要点,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另外,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目的,《标准》还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六、数学课程要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可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和工具,是营造新的数学学习环境、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个重要保障.作为可作的探索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劳动中解脱,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成为可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什么?

(一)如何全面地把握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如下: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发展性: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学段目标与内容。

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五)具体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编辑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及教学和评价建议。

2005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新一轮改革正式启动。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九月份开学新政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必须体现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这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根本性要求。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同时,这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多样、评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价主体多元。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18875982367@163.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