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古诗 寻隐者不遇古诗怎么读

卡尔顿高习 2024-07-06 09:50 1

寻隐者不遇作者是谁

日照香炉生紫烟,【rì zhào xiāng lú shēng zǐ yān】

我禁不住叹了口气。抬起头看见对面巍峨的山峰,乳白色的浓雾就像抖开的一件白衣,飘飘忽忽地披在山中。我眼前似乎隐者正慢慢走着,背上背着沉重的竹篓,竹篓里装满了材。我心想:虽然没有见到隐者,可我能欣赏这么美的景色,体验隐者的生活也不虚此行。《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的贾岛。

寻隐者不遇 古诗 寻隐者不遇古诗怎么读寻隐者不遇 古诗 寻隐者不遇古诗怎么读


一、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作者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寻隐者不遇停顿划分

赏析

《寻隐者不遇》停顿划分: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古诗朗读节奏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等。

《寻隐者不遇》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寻隐者不遇》注释

1、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2、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学生。

3、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寻隐者不遇古诗解释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以下是寻隐者不遇古诗解释,欢迎阅读。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注解】:

【韵译】:

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此诗为五言绝句,一共只二十个字,采用问答的方式,通过诗人与童子的一问一答,让读者感受到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对话场景】 山中、松下、云深

【诗人】 问:师在何处?

【童子】 答:采去,在山中,云深处。

对于此诗的意趣,大多读者都以为写出了诗人寻隐者不遇的惆怅之情,我以为这样的解读落了俗套。还是让我们从诗的整体上来再品味一番吧。

这首诗的个特点是:言简意丰。

一首五绝,就表达出了一幅清晰而美好的诗人与童子的问答场面,其中人物有三个:诗人,童子,隐者(隐在画面背后,没直接出现)。场景三物:山中、松下、云深。并且连诗人的问话:“你师傅到哪里去了?”都进行了省略,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中,让读者可以感觉到诗人有这句问话的。之于场景,其实只有三个名词:山、松、云,简略到了不能再简略的程度,可谓是字字珠玑。但它却表达出了相当丰厚的诗情画意,隐者的形象,诗人寻之而不遇的感受等。

诗的第二个特点是:言近旨远。

前人都说了,这首诗的语言,是非常的家常话,通俗明了,谁都能读懂,过去选在《千家诗》里,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现在同样地还是放在小学课本里,让孩子们来阅读与背记的,可见它的通俗性。然而,就是这样一首小诗,它却孕涵着丰富的意趣。作为场景的那三个物,却不是轻易让它上场(用现代存在主义美学的时髦词,叫“在场”)的,它有如戏剧中的道具,都是能以一当十的。松,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它是高洁的象征,这里在场的松,显然不是小松,而是大松、老松、古松,或叫它苍松的,何以见得,因为诗人与童子的对话是在“松下”进行的。云,说它是“云深”,一个“深”字,把山的崇高一并说出了,我们知道,只有山高,方有云深的,山高云深,亦让我们知晓了隐者的品性,它是真隐,而非小隐,或浅隐,更不是那种沽名钓誉的假隐。隐者不在,他去做什么去了呢?是采去了,可见隐者,是一位确确实实的自食其力的人,采是一位隐者的真正行当,他是一位济世活人、品性高洁的真正隐者。因为他的采是他的本真,是他自由自在的行迹,临行不必与童子交待到某处去的,也许是天天如此,他的行踪如闲云野鹤一般。诗人一心想寻访的隐者,虽然在诗中,始终没有正面出场,隐在背后,但他的品性与气质,却又让我们能够得以窥见,如在目前。

诗的第三个特点:松明云深只在此山中,【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

如果我们把这首小诗比作一幅山水画,那么它的近景即是:松下,诗人与童子在进行一问一答的对话,这个画面是清晰明了的,我们简称之为“松明”;远景却是:茫茫白云,高山崇岭,在那云雾漂渺之中,有一位采的隐者。我们称之为“云深”。在这样一幅近景明朗而远景渺茫的画卷中,诗人想表现的,却是在那远景之中,是那位想寻访的隐者,他才是诗人向往已久的人,然而,你一心想来寻访,他却又偏偏不在,而是在大那大山深处、云雾之中,到此为止的还只能让你向往而已,所以,从思维的方面来讲,这位隐者,还是让你只能去向往,还对你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从诗的艺术效果上说,近处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场景虽是十分的明朗,然而那想寻访的隐者,还是“隐”在白云的深处,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景结情”的手法,那景是一种发散的景,让人想捉摸,然而又捉摸不透的迷人之境,于是,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茫茫”的空白。

诗的第四个特点:不遇之遇。

前人已经说到过,这一首小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它也有一个诗人寻访隐的情感起伏,句,说明诗人老远的地赶来,想拜访他心仪已久的隐者,然而,那时不象现在的通讯方便,没能预约,所以当诗人到来,隐者却出门采去了,但还好,还有隐者的侍从童子在,所以怀着急切的心情,向童子寻问,问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诗的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句说“师傅采去了”,这句话让诗人有失落的情感,因为想拜访的人终于是不在家;诗的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又似乎能让诗人的情感上涨,因为师傅虽不在,但还不远的啊,就在此山中的啊,似乎让诗人和读者,都感觉到了能拜访到的希望;然而,最末一句,却又是让诗人感觉到了的无望,那是一种近在咫尺的远吧?

根据以上对诗人情感起伏的分析,一般人都说,这首诗表达出了诗人寻访隐者不遇的惆怅之情。但由于我们分析了这首小诗的前面的三个特点,从而让这首诗的欣赏上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对此,我们从另一方面来分析,以为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寻隐者不遇的另外一种感受,即是不遇之遇的心灵感受。如果诗人因为寻访隐者,只有不愉快的感受,我想诗就不会写成这个样子了,那诗中,无处不在突显着品性高洁的隐者形象,虽然没能与隐者见上面、说上话,但那隐者的品性却能通过诗人的双眼感觉到(山高、云深、松苍),能通过童子的答话(采、自行自在)而知晓到。所以,我以为诗人的这次寻访,虽与隐者不遇,但却是一次不遇之遇,不遇如遇、不遇似遇的遇,是一次精神之遇。正因为诗人有了这种感受,所以才有这首诗,这首流传千古的好诗!

写到这里,让我们再回忆一下子猷访戴的故事,王子猷于雪夜去访戴安道,当到得戴的门口时,又突然返回,说是乘兴而来的,现在兴趣没有,所以要回去了。子猷访戴兴尽了,回去的,子猷没有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个故事是别人为他写的。而贾岛呢?他的这次寻访,虽然不遇,他的兴趣没有了吗?显然不是,如果他是非常地没有了兴趣,他还会“自己”写下这首诗情深郁的诗来吗?所以,我以为,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不遇之遇的感受,可能是一种更为深沉而内在的精神感受。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古诗内容及翻译

1、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2、《寻望庐山瀑布 诗人:李白 朝代: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朝代】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言师采去。【yán shī caǐ yào qù 】去。

寻隐者不遇古诗意思翻译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注释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译文

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寻隐者不遇 古诗翻译

言:说,告诉。

寻隐者不遇

唐代· 《寻隐者不遇》作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全文,要带拼音的,如果有背景就更好了!急啊急!!!在线等!谢谢!!!

táng jiǎ dǎo

【唐】贾岛

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松下问童子,

yán shī caǐ yào qù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一棵高大挺拔的青松下。松下有一个小孩,正聚精会神地忙碌着什么。我走过去,轻声问道﹕“小朋友,你认识XX吗?他是我的老朋友。”小孩抬起头,上下打量着我,调皮地一笑﹕“当然认识啦,他是我的师傅。”“噢,原来你就是他的小徒弟呀,他在哪里呢?”“师傅采去了。”“在哪里采?你能帮我找到他吗?”“对不起,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你为什么连你师傅在哪里都不知道呢?”“我师傅在临走时只说,他就在这座山上,到时候自然会回来的。”听了小徒弟的话,我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言师采去。

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

只在此山中,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深不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处。

[注释]1.寻:寻访。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去”,采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作者: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回答者: sxkdcs119 - 六级 2010-11-3 15:41

检举 《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fēi liú zhí xià sān qiān chǐ 】

疑是银河落九天。【yí shì yín hé luò jiǔ tiān 】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

云深不知处。【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

图为——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fēi liú zhí xià sān qiān chǐ 】

疑是银河落九天。【yí shì yín hé luò jiǔ tiān 】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

云深不知处。【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

图为——望庐山瀑布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这句诗指的是什么意思?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出自唐朝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寻隐者不遇》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人送贾岛离开,只有松树欢送贾岛。: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翻译】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知道他到底在哪。

寻隐者不遇古诗 寻隐者不遇作者是谁

二、译文

1、寻隐者不遇古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只在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寻隐者不遇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3、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灵隐者不遇古诗内容及解释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学生。

灵隐者不遇古诗内容及解释如下: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诗文解释: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作者: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 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 刻意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全诗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必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 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省掉问话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去。” 那么问话必然是:“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他上哪儿采去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从“只在此山中”的回答里暗示出来的。听到这一答,不难想见“我”转忧为喜的神态。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来吗?因而迫不及待地问:“他在哪一处?”不料童子却作了这样的问答:“云深不知处。”问话也没有明写,可是如果没有那样的问,又怎能会有这样的答呢?为二十字。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 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 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 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 深邃奋霭 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寻隐者不遇古诗全诗意

《寻隐者不遇》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全诗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贾岛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注释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学生。

云深:云雾迷蒙。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

处:行踪,所在。

诗意

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比方说,你读到“云深不知处”的时侯,只要设身处地,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图画:“童子”一边说,一边遥指;“我”跟着“童子”遥指的方向望去,东边是白云,西边也是白云;苍峦翠岭,时露林梢,时而又淹没于茫茫云海。那么,“隐者”究竟何处“采”呢?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的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隐者”隐于“此山中”,则“寻隐者”的“我”必然住在“此山”外。封建的知识分子一般热衷于“争利于市,争名于朝”,“我”当然是个知识分子,却离开繁华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究竟为了什么?当他伫立“松下”四望满山白云,无法寻见“隐者”之时,又是什么心情?这一切,都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18875982367@163.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